第4章 (1)髒與四時的科學奧秘,養生新風尚(第2/3 頁)
指冬季的陰藏能夠抑制夏季的陽亢;“夏勝秋”是因為夏季的炎熱能夠驅散秋季的乾燥;“秋勝春”則是因為秋季的乾燥能夠制約春季的溼邪。
這種四時之間的勝克關係,實際上體現了中醫“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五行(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著五臟(肺、肝、腎、心、脾)和五季(秋、春、冬、夏、長夏),它們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共同維持著人體的生理平衡。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四時之勝的理論也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例如,春季是病毒和細菌滋生的高發季節,容易引發各種傳染病,這與中醫理論中春季陽氣生髮、溼邪易生的觀點相吻合;而夏季高溫炎熱,容易引發中暑、心血管疾病等,與中醫理論中夏季陽亢、心火旺盛的觀點相一致。
因此,瞭解和掌握四時之勝的理論,對於我們更好地順應自然規律、養護身體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根據季節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飲食起居、鍛鍊方式等,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中醫四時五行與人體臟腑經絡關係的闡述,體現了中醫對自然界與人體相互關係的深刻洞察。在中醫理論中,自然界的風、寒、暑、溼、燥、火等變化,與人體內部的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聯絡。
我們來看“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春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自然界中東風漸起,代表著生髮的力量。此時,人體的肝氣也應順應這一趨勢而生髮。然而,如果肝氣生髮過度或不足,就可能導致肝臟疾病,而肝臟的疾病又常常會在頸項部位有所體現,這是因為頸項是肝氣疏洩的通道之一。
“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夏季炎熱,南風習習,代表著熱烈與旺盛。此時,人體的心陽也應旺盛,以應對外界的熱邪。然而,當心陽過於亢盛或不足時,就可能引發心臟疾病。而胸脅是心臟所在的位置,也是心氣執行的通道,因此心臟疾病常常會在胸脅部位有所體現。
“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秋季乾燥,西風蕭瑟,代表著收斂與沉降。此時,人體的肺氣也應順應這一趨勢而收斂。然而,如果肺氣收斂不足或過度,就可能導致肺部疾病。而肩背是肺氣宣發的通道之一,因此肺部疾病常常會在肩背部位有所體現。
“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冬季寒冷,北風凜冽,代表著潛藏與收藏。此時,人體的腎陽也應潛藏,以儲存體內的陽氣。然而,當腎陽不足時,就可能引發腎臟疾病。而腰股是腎臟所在的位置,也是腎氣執行的通道,因此腎臟疾病常常會在腰股部位有所體現。
“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在五行中,土居中央,代表著穩定與運化。在人體中,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為後天之本。當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時,就可能引發脾臟疾病。而脊背是脾氣的執行通道之一,因此脾臟疾病常常會在脊背部位有所體現。
我們來看春季。“春善病鼽衄”,春季是陽氣生髮的季節,但此時也是乍暖還寒的時節。如果人體的陽氣生髮過快,或是體內有熱邪未除,就容易出現鼻出血(鼽衄)等病狀。這是因為春季肝氣生髮,肝火上炎,影響到鼻腔的血液迴圈。
接著是仲夏。“仲夏善病胸脅”,仲夏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感到煩躁不安,體內的氣血也容易因此而變得紊亂。此時,如果人體的心陽過亢,或是受到外界暑熱的侵襲,就容易導致心臟疾病和胸脅疼痛等症狀。
再來是長夏。“長夏善病洞洩寒中”,長夏即夏末秋初之際,此時天氣雖然炎熱,但溼氣也較重。如果人體脾胃虛弱,不能很好地運化水溼,就容易出現腹瀉(洞瀉)等症狀。同時,由於長夏時節氣溫高,人們往往貪涼飲冷,也容易導致寒邪侵襲脾胃,引發腹痛、嘔吐等寒中症狀。
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