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1)髒與四時的科學奧秘,養生新風尚(第1/3 頁)
“天有八風”指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八種風向變化,即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方之風。這八風在古代醫學中被認為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不同的風向對人體有著不同的影響。例如,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等等。
而“經有五風”則是指人體經絡系統中的五種病理變化,這些變化與自然界的風邪侵襲人體後,引起的經絡氣血執行不暢有關。具體來說,包括風痺、風痿、風厥、風勞、風臊等五種病症。
透過對“天有八風,經有五風”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出古代中醫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認識,以及透過調整人體內部環境來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治療思想。
您關於“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的提問,我們得明白這句話所闡述的是中醫理論中“外邪致病”的基本原理。
在中醫看來,自然界中的“八風”不僅僅是氣候的變動,它們還攜帶著各自特有的外邪。當人體的正氣(或稱為抵抗力)不足時,這些外邪就有機會侵入體內,沿著人體的經絡系統遊走,影響氣血的正常執行。
“經絡”在中醫理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它們就像人體內的“高速公路”,負責輸送氣血和營養物質到各個臟腑器官。當外邪侵襲經絡時,氣血的流動就會受到阻礙,導致臟腑器官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和能量,進而引發各種疾病。
當外邪沿著經絡遊走,最終會觸及到人體的五臟六腑。五臟六腑是人體內最為重要的器官系統,它們的功能狀態直接關係到人體的健康。外邪侵襲到五臟六腑時,就會破壞它們的正常功能,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在中醫的治療中,對於因外邪侵襲而引起的疾病,我們通常採用“驅邪扶正”的原則。一方面,我們會利用藥物或其他治療手段來驅逐體內的外邪;另一方面,也會透過調理身體,增強人體的正氣和抵抗力,從而防止外邪的再次侵襲。
從哲學思想的角度來看,中醫強調“天人合一”的觀念,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在預防和治療疾病時,中醫非常注重“因時制宜”,即根據不同的季節、氣候和地域特點,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手段。
在實踐應用方面,中醫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來判斷患者體內是否存在外邪侵襲,以及邪氣的性質和部位。一旦確定病因,中醫就會採用針灸、推拿、拔罐、艾灸等物理療法,以及中藥內服、外敷等化學療法來驅邪扶正。
此外,中醫還非常注重預防疾病的發生。透過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氣血流通等,來增強人體的正氣和抵抗力,從而防止外邪的侵襲。同時,中醫也強調“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作有度”等生活方式,以保持人體的健康狀態。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這句話,體現了中醫理論中對於四時(春、夏、長夏、秋、冬)變化與人體健康之間關係的深刻理解。
在中醫看來,四時變化不僅影響自然環境,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功能。每個季節都有其獨特的氣候特點和相應的養生原則。例如,春季萬物復甦,陽氣生髮,人體也應順應這一趨勢,養護肝氣,促進氣血的生髮;夏季炎熱,人體陽氣旺盛,應養心陽,防暑降溫;長夏(即夏末秋初)溼熱交織,應健脾祛溼;秋季乾燥,應養肺潤燥;冬季寒冷,應養腎藏精,抵禦寒冷。
而“四時之勝”則是指四時之間存在的相互制約、相互勝克的關係。具體來說,“春勝長夏”是因為春季陽氣生髮,能夠剋制長夏的溼熱;“長夏勝冬”則是因為長夏的溼熱能夠消耗冬季的陰藏;“冬勝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