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5 頁)
日後三十年間,曹操一邊打仗,一邊抽調人力,傾注國力,相繼恢復代表大漢民族的東西兩都(洛陽、長安),使得這兩座古都如同中華民族東西兩翼振臂齊飛,卻被當朝指責他勞民傷財,消耗國力,有意強大魏國。
難怪曹操會成為文學創作的“常客”,他的人生簡直比文學還要文學。那麼,什麼樣的曹操才接近歷史真實?
曹操是如何從不名一文、飽受唾棄的太監養孫,成長為權傾朝野、炙手可熱的軍政一把手?不愛學習、不拘禮儀、紈絝成性、飛鷹走狗少年郎,怎麼會成長為心懷萬民、兼濟天下的大漢丞相、魏國君主?
拂去塵埃,重溫歷史,探尋人性,找出答案,了結千年“公案”。
千古一宦終煉成
任何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時代對他的影響,曹操也一樣。在他出生之前幾十年,東漢政權已風雨飄搖。皇位繼承人頻繁更迭,太監、外戚、士大夫三權爭鬥,成為東漢末年國力衰退的主要因素。
中國古代把天、地、萬物和君、臣、民聯絡在一起。認為皇帝就應該駕馭萬民,統治天下,管理百官。作為臣下,應該忠敬仁義,效忠皇帝和國家,才是臣子之道。身為百姓,就應該尊重父母,和睦子孫,親近親戚。皇帝明白該幹什麼,大臣守住本分,百姓如草木般生長,國家就能繁榮昌盛。所以君、臣、民不能失序,失序就會無度,無度就會生亂,生亂就會天地失軌,星辰倒轉、乾坤毀壞。導致天地之德滅亡,天下百姓受害。
東漢各諸侯國所立大學,或帝國唯一最高學府京都洛陽太學的學子們,一定會被授課先生們不厭其煩地告之以上道理。
現實情況又如何?
東漢和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王朝一樣,乃是先“家”後“國”的“家國”時代。自光武(漢武帝劉秀)中興後,朝野內外太監當政,外戚弄權,成為將東漢帝國送上滅亡之路的兩把利刃。
自西漢安帝、順帝以後,社會動盪不安,群盜蜂起,隨便某個作亂之徒糾集少則幾百人,多則幾千人,佔個山頭就能稱皇作帝。這樣的情況在全國多達十幾起。
東漢王朝長達二百二十年,無數生命花開花落,無數官宦演繹血淚人生。輝煌歸於塵土,屈辱陷進溝渠。行走在其間的特殊人群——太監,卻左右著帝國的命運。人們提到“太監”,很容易會想到縮頭躬身、手執拂塵、白臉細嗓、不男不女,忙於宮中灑掃、陳設的畸形人,認為他們假忠真奸、媚惑君主、禍國殃民……
罪犯有誤判,太監有忠良。
史上唯一被追認為皇帝的曹操的祖父太監曹騰,便是其中一位。
曹操的養祖父曹騰,一度爬到太后與皇后“兩宮”一把手;父親曹嵩長期連任帝國財政一把手大司農,退休之前當到三公之一的太尉;曹操一生所獲得的成就超過祖父和父親成就的數倍,最終有了自己的諸侯國,國土佔帝國疆域的十分之三。
是什麼支撐著曹家三代男人,走到事業頂點?
太監祖父曹騰給曹操帶來身世之恥,但這卻是後人探索曹操性格形成的關鍵。俗話說“上門看三代”(祖、父、孫),要研究曹操,祖父應該被擺在第一顯要位置。
曹操的祖父曹騰身為太監,周旋於外戚、士大夫三權爭鬥。歷經大小政變無數,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不惜身處艱險;親身經歷皇權更迭,侍候六朝皇帝三十餘載無甚過差,有著什麼樣的覺悟和素質才能達到如此境界?作為太監,前後舉薦賢能數十位,為國家輸送一批得力官員,使得東漢順帝和桓帝時期出現少有的二十年太平。
是怎樣的教育,成就“千古一宦”的極致人生?
曹騰,字季興,沛國譙郡(今亳州市譙城區)人,約生於和帝永元十年夏五月(公元98年),八歲進宮當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