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頁(第2/2 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46
對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上述認識,顯然是過於簡單化,它降低了工業化的目標。工業化不只是工業產量所佔比重的增長,也不只是建立大機器工業體系,更重要的是工業生產商品化、社會化,特別是生產現代化的歷史過程。它要求用當代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並用最先進的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管理。而要做到這些,要求勞動者有很高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素質。所以,工業化的目標只能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裡才能實現,決不可能透過幾個五年計劃就能實現的。
衡量工業化的標準不只需要縱向比較(同自己的過去比較)
,而且更需要橫向比較(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比較)
,即需要有一個國際標準。這個國際標準,就是世界銀行統計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的情況下,才可以宣佈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目標已經實現。
工業化同提高人民生活的關係。工業化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史達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表述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特點和要求,這就是&ldo;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rdo;。
1但是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下,長期保持很高的積累率,使國民收入中的消費保持低水平,所以不可能達到上面所說的目的。東歐國家人民生活水平不只沒有趕上和超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他們之間的差距反而拉大了。
他們過的是&ldo;貧窮的社會主義&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