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頁(第1/2 頁)
東歐國家除捷克斯洛伐克已經實現了工業化外,多數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和俄國相近,既然俄國布林什維在能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利時機奪取政權,為什麼東歐共產黨不能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406~410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46
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有利時機奪取政權?列寧在反駁孟什維克機會主義時說得好:&ldo;你們說,為了建立社會主義就需要文明。好極了。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首先在我國為這種文明創造前提,如驅逐地主,驅逐俄國資本家,然後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呢?&rdo;。
1
社會主義是高於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但是先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蘇聯、東歐和中國在經濟和文化上卻大大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透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無疑是一條唯一正確的道路。這裡有三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優先發展重工業是不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普遍規律?工業化的目標是什麼?它同提高人民生活有什麼關係?
關於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史達林把在蘇聯特殊條件下確定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作為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普遍規律,而把優先發展輕工業作為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普遍規律。
他的這個&ldo;理論&rdo;後來被蘇聯東歐國家奉為金科玉律。誰要是偏離它,就要被斥為背離&ldo;馬克思列寧主義&rdo;。現在我們有必要對這個&ldo;理論&rdo;作必要的質疑。
馬克思指出:&ldo;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rdo;。
2這就是說農業是發展國民經濟和提高
1《列寧全集》第2版,第43卷,第372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884頁。
446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人民生活的基礎。
恩格斯也說:&ldo;一個很明顯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實,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就是說必須勞動,然後才能爭取統治,從事政治、宗教和哲學等等。&rdo;
1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原理,先解決好人們的吃、喝、住、穿,是最重要的。所以,按照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順序發展經濟和從輕工業開始的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而按照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的順序發展經濟和從重工業開始的工業化只是在戰爭和準備戰爭的條件下可行的。
東歐國家均屬中小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自然資源貧乏,沒有必要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
所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不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普遍規律。由於農業和輕工業還未發育成熟,把有限的資金和生產要素向重工業轉移,勢必造成農業和輕工業的更加落後。
東歐國家長期沒有改變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造成國民經濟的畸形發展和生產力的萎縮以及人民生活的下降。
關於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目標。
1933年,當蘇聯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時,社會主義成分在工業中的比重達到99%,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全部生產中的比重上升到70%,史達林宣佈蘇聯已由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也就是說,蘇聯已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根據這個標準,東歐國家在1960年左右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完成了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