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第2/2 頁)
17位。
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工業在經濟結構中處於薄弱地位。
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羅馬尼亞經濟發展最高的年份,工業在國民收入中只佔308%,而且為數不多的b工業絕大部分都操縱在外國資本家手中。由於地主的殘酷剝削,農業生產水平很低。當時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少數大地主手裡,大多數農民沒有土地,47%的農民只有很少的土地。
戰前,羅成為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廉價原料產地和工業品的銷售市場。
1944年黨的全國代表會議透過了關於國家工業化和電氣化的政治路線。
1946年11月把羅馬尼亞國家銀行收歸國有。
1947年4月建立了專業的工業管理局,取消了資本主義的卡特爾,實行對所屬企業組織供應原料,領導和監督生產,同時也為管理經濟工作培養了工人幹部。
1947年8月進行了
27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幣制改革,結束了貨幣的混亂狀態,制止了通貨膨脹,穩定了物價。
10月對工業、運輸、商業和信貸企業進行清產核資工作,以及其他措施。
1948年2月,羅工人黨&ldo;六大&rdo;提出了在新的歷史階段發展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的目標。大會把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集中所有人力和物力資源來恢復和發展工業作為指導路線。羅工人黨特別注意要把工業建立在能確保羅獨立發展而不受外來壓力和干涉的可靠的國內資源的基礎之上。
6月,根據羅工人黨中央全會討論並透過的關於實現主要生產資料國有化的決議,大國民議會透過了工礦企業、銀行、保險和運輸企業國有化的法律。生產資料的國有化,使羅的經濟基礎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經濟生活中消滅了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制,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新的社會主義所有制。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