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我成專為他講解《道德經》的了(第3/5 頁)
少、人口數量;六畜車輦即民間財物多少;稼穡耕耨指土地產量;旗鼓兵革,指軍事實力。明白此四方面,是統治者明瞭國情的基本要求!此句之意即是:要做到明白“四達”,能不靠感知麼?因為心中有“道”,自可清楚一切,無需刻意去感知,故“無知”。老子在後面第四十七章又說過“不出戶,知天下”。有人把此處的“知”通假為“智”講,譯成耍心機地去弄明白“四達”,竊不敢苟同。因為老子後面還有說依道行政,“使民不知”。因為百姓如坐春風,渾然不覺法令有個啥子,而稱之“我自然”!故“使民不知”,是同一用法,皆指感知。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也是前面說過的“道”對萬物的態度。還是翻譯下嘛!“道”作為天地之母,產生了世間萬物並畜養它們。“道”產生萬物,但並不把萬物看作是自己的私有物品;“道”為萬物奉獻,卻不會驕恃有功;“道”作為萬物之長(首領),卻不會主宰萬物。“道”這種行為,就是極其高深的德行!玄,高深、高妙、奧妙之意。
所以,綜觀之,此章是老子總結前面所述“道”的方方面的認識,從而希望統治者要做到“心中有道”而循道行事。他覺得道是萬物之長,統治者(天子)是民眾之長,故統治者應該像道對待萬物那樣對待民眾。這願望是既科學又樸素而美好的,但奈何現實已是扭曲了的。統治者就是把老百姓當成他們的私有物去了嘛,只是美其名曰“子民”罷了;統治者們也總是驕奢自恃的,總把社會發展的成就都攬到自己身上,好讓百姓感恩戴德任由支配。所以,道家學術再優秀也不受統治者待見,極少有人會身體力行之。
當然,最後一句也值得廣大父母家庭生活中借鑑。父母於子女猶道之於萬物,也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社會上所謂的代溝及父子成仇、母女成仇之類的,多因犯了這些方面的規而造成的。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此章內容很好理解,也說得淺顯,但意味深長。
先解決下字面上的閱讀障礙來。“三十輻共一轂”指古代製作車輪,三十根輻條(向外四散伸出以作支撐車輪)與外面包裹一圈形成車輪邊緣的轂圈,就形成了一個有骨架而中空的輪子。正因為整體中空部份彼匡定成圓形,車輪才可滾動,所以老子說這中空部份才真正達到了車輪轉動的作用。“埏埴為器”指捏泥巴製陶器,泥坯製成了個內部中空的形制,中空部份才是拿來裝東西的。“鑿戶牖以為室”指建造窯洞(戶,門。牖,窗。“鑿戶牖”在此處代指整個造屋活動。),房子中的空間才是我們居住用得上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指“有”(實體)的部份,只是我們所藉助之處,真正有用的是我們沒看進眼中的“無”的那部份。
老子此處所講“有”“無”是現實中的有無(也可稱虛實),不是前面說“道”的存在與內涵的“有”“無”,淺表得很,比那好理解多了。老子分析淺表的事物“有”“無”部份的作用,卻有深遠的意圖。那就是要告誡統治者你眼中看重的“有”的東西與你忽略的東西(沒看重那些,相當於“無”的部份)啥子才叫真正管用!所以,老子此後好幾章都圍繞著這“有”“無”來展開論述的。
當然,我們結合十二章的內容就可以看出老子是有所針砭的。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此章可以看作老子實用主義的表述。也潛在地譴責了許多統治者只顧自己享受,而不做治國實事,不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