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我成專為他講解《道德經》的了(第2/5 頁)
很中肯的勸誡了。貪而致富、富而愈貪(老子在後面感嘆“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也暗恨人之貪念,不合於道!);富貴而驕、驕而橫行無忌,再大的禍都惹得出來。故老子說,貪,就是為敗亡埋下禍根!猶其是對貪得無厭的統治者,老子深惡痛絕,斥之為“盜竽”,即強盜頭子。
其實,社會人心的貪念是社會分配製度不公平引起的失衡而造成的。人民雖有嚮往美好生活的意願,但絕大多數老百姓僅是在乎生活質量而已,並不是非要搞個出人頭地而持貪心的。那種一心非要混出個“人上人”的人,其實就是老子所謂的“智者”,為達目的什麼招都去想!
最後,老子只草草總結了一下,說“不要貪啊,事做成了就行了,這才符合天道!”這就是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章可以看作是對前面幾章內容要點總結起來延伸至具體到對統治者身上的素養要求。前面老子基本上都在說道如何聖人又如何,雖有潛在的希望統治者要像聖人那麼去做,但還並未明確直接地提出落到實處統治者該如何去做。從這章起論述重心基本上開始落在這上來了。
“載營魄”是指人的精神活動,相當於現在所說的內心世界的心理活動。載營,承載營運。魄,精神核心(如“氣魄”指人的精神聚集而形成的一種外在表現,算一種神情氣勢,能為他人感知。古人認為人有三魂六魄。)。故“載營魄”在此指人內在世界精神活動的思想和自省等。道家也稱之為“內視”,後演化成一種靜坐修煉之法。
“抱一”指保持純一。前面老子說過,“道”的特點於“無”的內在上是極其純一的,他用“湛兮”來形容。所以老子希望統治者在日常思索、理解感悟世界時要能像“道”那樣保持虛靜純一,從而更能領悟到“道理”(我們至今從漢語這些詞彙上都還看得出道學對人們的影響來。“道理”“道理”,乃“道”之理,正確性不容辯駁)。“能不離乎?”說的就是思想活動能否達到不脫離“道”。很明顯,老子要求統治者循道行事,肯定要強調統治者必須心中一直有“道”,才可能隨時從“道”出發去考慮事情。
“專氣致柔”也指內在修養凝鍊而達到和順純一。“能如嬰兒乎?”是老子對柔順純一狀況形象性的比擬。老子後面也用嬰兒的純樸形象來說“聖人皆孩之”。此句可以說是前一句的具體說明。
老子講究以柔克剛。他認為“柔弱勝剛強”,因此他心目中的“道”是柔順的。
“滌除玄鑑,能無疵乎?”說的是清理自己的內心,能達到沒有一絲瑕疵嗎?“玄鑑”,玄奧的鏡子。喻指人的內在觀照世界,類似於佛教所說的“靈臺”。拿某種說法就是人的“三觀”。此句也可以認為是老子要求統治者要做到依道行事必須自己清明純一,才可能心中駐“道”。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就很好說了。依道愛民治國,肯定就不會加入主觀作為了。所以,老子所說“無為而治”其實是一種科學治國思想,是按照科學的“道”那麼自然地去治理,不是自以為是地主觀妄為,也不是消極不作為(很多人把“無為”想成不作為去了哈!)。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天門”,人的“天門開闔”指的是開啟腦門,開放性地去接納世界。老子以雌性喻道,這前面說過。故此句是說敞開心懷,能像道那麼樣包容麼?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何謂“四達”,即明治民之事。“大通者有四:夫家眾寡也;六畜車輦也;稼穡耕耨也;旗鼓兵革也。”所謂夫家眾寡,即丁戶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