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研究道韻(第2/3 頁)
“你這是從何而知的?如果按你這麼個說法,這《道德經》就的確不是關乎修煉的書了,那看了還有屁用!”
我卻笑著回答道:“這些呢,一部分是清松道長跟我說的,還有呢我在“自然界”裡也曉得些傳說。據說,周天子收藏得有十二金人,為遠古歷代先賢遺留下來的東西。這些金人背後都鑄有銘文,也就是這些先賢聖人治理社會的經驗總結。他們把這些話以銘言的形式鑄造在金人背後,就是為了把這些經驗傳諸於後世!所以,這些銘文被視作金科玉律!據說,《尚書》上也記載得有這方面的內容。因此,有一個成語叫做“眾口爍金”,就是說大家都那麼胡說,會把金人背後的銘文都熔化掉!而這些第一手歷史史料必然是老子所能接觸到的。我懷疑老子可能就是根據這些內容,予以總結和貫通,才寫成了《道德經》的。所以,它可是部幾千年來先聖人們透過對“道”的感悟而付諸實踐的精髓集大成的經典著作,其中必含大道真諦。若能領會,無疑對“得道”有極大助益的!”
小石有些納悶了,說道:“按說你於修煉一途應該是很廢材的!可若照你這麼說來,似乎猶如聖哲一般了!但又說得挺有道理的,還不容人不相信!”
我有些得意地說道:“你小瞧哥子們了哈!哥哥我是“大器不用”而已!”
小石卻立馬否定道:“你搞錯了!老子說的是“大器晚成”,哪來“大器不用”的說法?”
這點我又賣弄道:“是莊子說的!他還專門舉了幾個著名的例子來說明這個觀點的!比如,莊子與他的學生在路上遇到一棵很大的樹,伐木的工人都不砍伐它。一問之下才曉得這種樹子木材質地不好,做啥子都要不得!莊子就對他的學生說:“你看嘛,這就是大器無用才得以存在的例子!””
小石嘴巴也不饒人,反駁道:“你說左了!你應該是再廢的廢物都總有點用才對頭!”
沒想到這小子也賊滑的!不過這倒讓我覺得他與我還是挺合得來的!
廢話扯多了就耽擱時間,所以,小石就催我繼續解說《道德經》。
我整理了下思緒繼續分析下去:
“我就先說下《道德經》第一章嘛!
這章是老子借歷代遠古聖賢對世界的觀察、思辨而發展起來的道學理論言社會(天下)治理之道,故《道德經》以此開篇,實則是概括性地介紹“道”的理念。其重點落腳在認識“道”的方法上,以便引導讀者如何去理解循道行事。
其實老子所提這方法也是辨證法。他是從“無”和“有”這一對立統一的角度去說的。此章雖然沒有明確地說什麼是“道”,卻從“無”和“有”的兩個角度辨證統一地指出瞭如何去認識、理解“道”及其作用。
“道非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道”不是常規意義上的道,雖可以對它進行一個定義或說明(名,即說清楚講明白之意,與“不可名狀”的名同一意思),但又不是一般意義上那麼明確化的東西。
“無,名天地之始”是說若把“道”說成“無”的狀況,是指它是天地誕生的根源。即天地因道而成,而開初是由無而生有的。“有,名萬物之母”指的是道的實際存在是萬物產生的根本。從萬物上都體現著“道”的痕跡。
由此可見,中國古人認為存在著一個宇宙最根本的自然規律,一切自然現象都是在這起碼的自然規律上疊加再組合再發展演化而來,他們把這稱為“天道”。老子在此處僅簡要概括而籠統地說了下,並沒有去細辯“道”到底是啥回事。也許這也的確是辯不清楚的。
不過老子在後面說過,“道”是天地萬物之母,道法自然等等。在第七十七章還直接說出了“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很明顯,古人認識了宇宙的一個平衡法則(道家稱之為陰陽平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