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第2/3 頁)
法,實是致孝於親,不失死生之利者,這種節葬之法,即是對貴族統治階級奢侈浪費的一種制約,也是對他們政治特權的一種限制。
墨子非樂,是因為墨子判別是非得失的標準是:&ldo;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rdo;所以&ldo;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rdo; 墨子認為,制樂是屬虧奪民衣食之財之舉。既然制樂與民無利,則仁者就不應該做。墨子為論證非樂的合理性,將制樂器和制舟車相比較。兩者同樣厚斂乎萬民,然而舟車行便能使民息其足,休其肩背,於萬民有利,萬民雖出財力資之,但不以為恨。樂器則不然,它只是為了貴族耳目之娛,卻無利萬民之處。民之衣食之財不能樂聲干鏚所得,非樂理所當然。&ldo;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rdo;王公大人厚措斂乎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結果廢男耕女織之事,虧奪民之衣食之財,且靡靡之音,移人性情,使人耽於酒肉,廢人強力從事,實是喪家亡國之音。墨子說:&ldo;察九有之所以亡者,徒從飾樂也。於武觀曰:&rdo;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將將銘莧磬以力湛濁於酒,渝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於大。天用弗式。&l;&ldo;
非攻是墨於一生極力倡導而為之奔波的主張。止楚攻越,止楚攻宋,止魯攻鄭都是墨子實踐其非攻主張的典型事例。墨子的弟子&rdo;勝綽事項子牛,項子牛三侵魯地,而勝綽三從。子墨子聞子,使高孫子請而退之。&ldo; 勝綽為了厚祿,違背墨子非攻的主張,三次助齊侵魯,所以墨子派徒要勝綽離開項子牛。
春秋戰國期間,各國之間的侵略戰爭頻繁,時間短則數月,長則數年,攻伐兼併成為各國,尤其是大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戰爭是關係到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它涉及到一個國家的衣食人口、生產、生活等等方面。不管是勝者還是敗者,戰爭創傷的恢復都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各家學派對戰爭問題,從政治歷史角度,從具體的戰略戰術問題的研究分析形成了不同的看法。兵法的出現,兵家學派的形成,軍事家群體的產生,這一切都是當時戰爭頻繁而激烈現狀的反映和結果。
墨子非攻表明了他對戰爭的基本態度,他認為戰爭於國於民有百害無一利。興師征伐,禍國殃民。其一,必廢農時,&ldo;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今唯毋廢一時,則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rdo; 其二,浪費大量人力物力,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撥劫,矛戟戈乘車,牛馬百姓,損失不可勝數。 其三,就是勝者,&ldo;計其所自勝,無所可用也。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今盡王民之死,嚴下上之患,以爭虛城,則是棄所不足,而重所有餘也。為政若此,非國之務者也。&rdo; 其四,根據對等互報的原則,&ldo;情慾得而惡失,欲安而惡危&rdo;,一時依仗自己的國力、兵力,以攻戰於天下,顯赫一時,但終將會被別國以&ldo;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rdo;,反遭滅國之禍。因攻戰而自亡其國,史不乏其例。吳王闔閭、夫差兩代數年攻伐,戰績輝煌,九夷之國賓服,&ldo;自恃其力,伐其功,譽其智,怠於教&rdo;。結果,吳國反為越王勾踐攻敗而滅國的歷史事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所以,墨子認為,以人為鏡,則知攻戰實是不吉而兇。其五,非攻而以德服天下者,獲利遠甚於攻伐,&ldo;督以正,義其名,必務寬吾眾,信吾師,以此授諸侯之師,則天下無敵矣,其為下不可勝數也。此天下之利,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則此可謂不知利天下之巨務矣。&rdo; 從小生產勞動者對兼相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