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對大通脹週期的再思考(第2/2 頁)
的假象。
真正的原因,是OPEC在控制石油產量,把石油當做了一種武器,以達到自己的經濟利益,以及政治目的。
而如今的OPEC是誰來主導呢?
背後的話事人,耐人尋味。
對於這種說法,肯定有人不同意。
但是,讓我們回顧下發生在1973年的中東石油危機,一切就明瞭了。
當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中東國家聯合宣佈石油禁運,暫停出口。
第一次石油危機,直接把每桶不到三美元的石油價格,飆到了每桶13美元。
很明顯,這是中東國家把石油當做武器,在制裁西方國家,並導致了歐美國家內部發生世界性的集體滯漲。
後來,又發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兩伊戰爭),石油價格又從每桶13美元左右,直接飆升到了每桶34美元。
這導致了西方經濟的集體大衰退。
這時候,美國著名外交家基辛格出訪了中東,和沙特達成了秘密協議,成功把美元繫結了在了石油上面,並開始把石油當做武器,打擊蘇聯的經濟。
沙特開始大量增產石油,直接把當時的石油價格,從每桶30多美元,打壓到了10美元一桶,降幅達到了70%。
石油價格的暴跌,直接導致了蘇聯經濟的崩潰,並間接地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以史為鑑,現在OPEC不停地限產,何嘗不是在用石油,作為一種武器在戰鬥?
要知道,沙特現在每天只生產了900萬桶石油,而其產能的上限卻是1300萬桶,僅僅一國就閒置著整整400萬桶石油的產能。
其它OPEC國家限制的產能,估計也不遑多讓。
由此可見一斑,如今的OPEC現在已經基本上控制了石油的生產,並透過石油的供給,來控制石油的價格。
石油並不是想象中那麼稀缺,只是有人讓它變得稀缺而已。
這和如今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亞必和必拓、以及英國力拓聯合控制鐵礦石的價格,如出一轍。
綜上所述,影響石油價格的第一大要素,就不再是供需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
所以對於這次大通脹週期的思考,就要引起足夠的警惕。
要緊緊地盯住中、美、俄之間的博弈,觀察三方勢力在中東地區的博弈,研究OPEC出臺的各種政策,以及觀察石油市場的供需情況。
至於,石油開採成本提升,石油儲量不足,以及石油開採技術難度加大等等問題,可以忽略,視為噪音。
如今看來,石油的價格問題,是真正的政治問題。
也不知道俄羅斯參與了敘利亞內戰之後,給中東地區國家許諾了什麼,
也不知道我國促使沙特和伊朗和解的時候,說了些什麼。
總之,如今的OPEC一直在減產,石油價格十分堅挺。
回溯完,或者說豐富並提高了一些對於這次大通脹週期的認知,李峰心中踏實了不少。
雖然,之前的認知,有些缺陷。
但是,幸運的是,並沒有影響最後的認知。
需要注意的是,以後就要更加關注中俄之間、中美之間的關係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三國關於石油價格的博弈。
因為,石油價格是政治問題。
石油的價格,本質上是三國博弈的結果。
——————
股友們,動動發財小手,免費為愛發電送一個哇。
你的支援,是我更新的動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