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4/4 頁)
五國警告之來,袁知雖為五國聯合,日本實為原動力,遂謀挽回日本之感情,冀得外交上之援助,擬犧牲某項權利,為日本承認帝制之交換條件,先與日公使商議,日使電告本國政府,得其承諾,袁氏遂以祝賀日皇即位大典名義,派農商總長周自齊為特使,擬即啟行。日公使特於一月十四日晚,招請周使等餞宴,席間表示日本政府十分歡迎之意。周定十七日啟行,而隨員則已早日先行。及十六日,日公使忽至外交部,謂奉本國訓令,俄國大使將至東京,不便迎接中國特使,且避兩國間各種誤解起見,請中國特使延期啟行。此耗一來,袁氏之威望喪盡!及滇、黔事起,日使詰問:“貴國政府前言實行帝制,國內斷無騷擾,今雲、貴之事,何時可平?又其他各省,是否能保無變動?”是時袁又探悉日本招集宗社黨於滿洲,舉勤王軍之計劃。各省既先後動搖,出師屢遭撓敗,外論尤迫蹙,始悟向以為外交無問題,莫予為難者,實存心搗亂,大上其當。國內外情勢既變,遂知帝制難成。
第六節帝制之撤銷
三月二十二日,袁遂撤銷帝制,廢“洪憲”年號,仍以本年為中華民國五年,復焚燬關於帝制之公文,凡八百數十件;又自稱為大總統,以徐世昌為國務卿。其申令如下:
政事堂奉申令:民國肇建,變故紛乘,薄德如予,躬膺艱鉅,憂國之士,怵於禍至之無日,多主恢復帝制,以絕爭端,而策久安。癸丑以來,言不絕耳。予屢加呵斥,至為嚴峻。自上年時異勢殊,幾不可遏,僉謂中國國體,非實行君主立憲,決不足以圖存,倘有墨、葡之爭,必為越、緬之續,遂有多數人主張恢復帝制,言之成理,將吏士庶,同此悃忱,文電紛陳,迫切呼籲。予以原有之地位,應有維持國體之責,一再宣言,人不之諒。嗣經代行立法院議定由國民代表大會解決國體,各省區國民代表一致贊成君主立憲,併合詞推戴。中國主權本於國民全體,既經國民代表大會全體表決,予更無討論之餘地。然終以驟躋大位,背棄誓詞,道德信義,無以自解,掬誠辭讓,以表素懷。乃該院堅謂元首誓詞,根於地位,當隨民意為從違,責備彌嚴,已至無可諉避,始以籌備為詞,藉塞眾望,並未實行。及滇、黔變故,明令決計從緩,凡勸進之文,均不許呈遞。旋即提前召集立法院,以期早日開會,徵求意見,以俟轉圜。予憂患餘生,無心問世,遁跡洹上,理亂不知。辛亥事起,謬為眾論所推,勉出維持,力支危局,但知救國,不知其他。中國數千年來史冊所載,帝王子孫之禍,歷歷可徵,予獨何心,貪戀高位?乃國民代表既不諒其辭讓之誠,而一部分之人心,又疑為權利思想,性情隔閡,釀為厲階。誠不足以感人,明不足以燭物,予實不德,於人何尤?苦我生靈,勞我將士,以致群情惶惑,商業凋零,撫衷內省,良用矍然,屈己從人,予何。惜焉。代行立法院轉陳推戴事件,予仍認為不合事宜,著將上年十二月十一日承認帝位之案,即行撤銷,由政事堂將各省區推戴書,一律發還參政院代行立法院,轉發銷燬。所有籌備事宜,立即停止,庶希古人罪己之誠,以洽上天好生之德,洗心滌慮,息事寧人。蓋在主張帝制者,本圖鞏固國基,然愛國非其道,轉足以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