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5 頁)
一點紙包糖,或者做一些糯米粑粑之類的點心。初一一大早,同村的小朋友就會挨家挨戶的登門拜年,主家就把家裡的紙包糖、糯米粑粑分發給小朋友,所以就叫拜“糖粑年”。
這事吳小正以前也幹過。
一開始,因為窮,家家戶戶給拜年的小朋友只派上一兩顆紙包糖,再後來條件好一點,各家出手就會大方一點,每次能有三四顆、四五顆。
小朋友對此是樂此不疲的,因為初一這天拜來的糖,足以讓他們吃上很多天。
吳小莉歡天喜地地傳送新衣服就出門了,可沒多久,她卻又失望地跑了回來。
“哥,別家給的糖都不好吃,我不去了。”
原來如此!
吳小正忍不住哈哈大笑。
原來吳小莉發現,別家派的都是硬質水果糖,數量雖然不少,但卻沒有自家的好吃,這些天吃慣了好糖的吳小莉豈能滿意!
吳小正知道,這正是年味慢慢變淡的原因之一。
再過幾年,家家戶戶條件好了,小朋友不缺糖吃了,因此也就不再拜“糖粑年”,這一道充滿年味的亮麗風景也就慢慢消失了。
來吳家拜“糖粑年”的小孩倒是不少。
這是因為拜“糖粑年”的小朋友們也是會相互傳遞訊息的:吳家給的糖又好吃又多!
這下好了,吳小莉代替了吳小正的位置,驕傲地擔負起了派糖官的職責。
小姑娘倒是不小氣,一有小朋友上門,她就抓起一大把混在一起的好糖派給對方。不過小姑娘也是會藏私的,碰上熟一點的、關係好一點的,她抓糖的小手就會張得大一點。
然後吳小正就見到了很有意思的一幕。
還沒離開吳家,同來的小朋友們就會相互比較。
“我有七顆。”
“我有八顆。”
“我只有六顆……”說這一句的小朋友語氣裡稍有一些不甘。
然後小朋友就歡天喜地地跑了。
這就是年味。
等天色大亮,家家戶戶都吃完早餐之後,拜“糖粑年”的就漸漸沒了,這時村裡開始鑼鼓喧天,這是村裡自發組織的舞龍隊開始出動了。
耍獅舞龍拜大年,這也是春節期間很具年味的活動之一。
遺憾的事,這個很具年味的活動後來也漸漸變沒了。
這在鄉下確實是一件很熱鬧的事,鑼鼓喧天、鞭炮轟鳴聲中,二十來人的舞龍隊會挨家挨戶地登門拜年,會在每家每戶門口舞上幾圈,然後主家就會盡自家的能力封上一個大紅包,再用鞭炮把舞龍隊給送走。
在這個年頭,舞龍隊之所以樂意出動,是因為這一天的收入可以讓每人分上好幾十塊錢,足以頂得上平時個把星期的收入。到了後來,這項活動就逐漸被麻將撲克牌所代替了。
自己村裡的舞龍隊上門,吳小正足足封上了一個20元的大紅包,在這個年頭,這個紅包應該算得上是出手非常大方的了。
看到打禮盤的臉上滿意的笑容,吳小正又有些小得意。
好吧,吳小正承認,自己又有些要面子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吳家馬上就要幹大事了,出手不能太寒磣,否則會丟人。
舞龍隊走後,就是族親之間走動的時間。
族親之間的走動比較簡單,手上拎上一瓶酒、或一包糖、或一點水果罐頭之類的,登個門,坐下喝上一杯茶,吃點花生瓜子糖果之類的,表達一下親近的意思便足以。
吳家沒有太多的族親,吳長禾倒是還有兩個堂弟,只不過平時來往並不算太親密。今天倒好,他堂弟家的那些後輩都齊刷刷地給吳長禾來拜年來了。
看來還是應了那句老話:窮在鬧市無人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