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第1/2 頁)
s.2204 (《孝子董永》)(存四六行)
《太子贊》(存五九行)
《父母恩重贊》(存二二行)
《十勸缽禪關》(存六行)
s.2679 (《禪門五更曲》)(存一八行)
(《禪門十二時曲》)(存二○行)
s.2922 《韓朋賦》一首(存八九行癸巳年張愛道寫本)
s.3227 《韓朋賦》一首(存三六行)
s.3904 《韓朋賦》(存二五行)
s.4901 《韓朋賦》(存二七行)
s.214 《燕子賦》一卷(存七五行癸未年社友遂寫本)
s.6267 《燕子賦》(存五○行)
s.1163 《太公家教》一卷(存六五行庚戌年張順進寫本)
s.1291 《太公家教》(存五三行)
s.3835 《太公家教》一卷(存九三行)
s.6173 《太公家教》(存四六行)
s.4307 《新集嚴父教》一本(存一九行雍熙三年李府奴寫本)
以上簡目,略就性質歸類,不依號碼次序。我之所以將變文放在開始,因為敦煌所發見的俗文學材料,其名稱曾見於唐人記載者,不能不推變文。孟棨《本事詩》中曾論到《目連變》,唐朝一位不大知名的詩人吉師老有《聽蜀女轉昭君變》的詩。就變文的本身而言,如《降魔變》的序文中也有&ot;伏惟我大唐漢朝聖主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陛下&ot;云云的字樣。所以變文起源甚早,那是無可懷疑的。
第72節:記倫敦所藏的敦煌俗文學(2)
倫敦所藏《降魔變》,只殘存篇首四十一行,還不及我國鄭西諦先生所藏的好。不過倫敦本篇首完整,似乎正可以補胡、鄭兩本之缺。《舜子變》這一卷原本黏合雜文十篇而成,《舜子變》只佔一段存二十三行,魚魯亥豕,不一而足。但是敦煌綴瑣所收巴黎本前缺,而倫敦本卻存前段,不無可以校補之處。
關於變文,如:《目連變》文、《八相變》文、《降魔變》、《舜子變》、《昭君變》之類,早為世人所知;可是倫敦藏的《漢將王陵變》,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是記漢將王陵夜斫楚營的故事,存一二六行,後面殘缺。《王陵變》的首段提到&ot;變初&ot;的一個名辭,這於研究變文的體裁,不無關係,因不嫌累贅,抄錄如後,以示同好;原本文字有不可解者,照本直錄。
漢將王陵變
憶昔劉、項,起義爭雄。三尺白刃,博亂中原。東思禹帝,西定強楚。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大陳七十二陳,小陳三十三陳,陳皆輸他西楚霸王。唯有漢高皇帝,大殿而坐,詔其張良,附近殿前。張良聞詔,趨至殿前,拜儛禮中,叫呼萬歲。漢帝謂張良曰:&ot;三軍將士,受其楚痛之聲。與寡人宣其口敕,號合三軍,怨寡人者,任居上殿,標寡人首,送與西楚霸王!&ot;三軍聞語,哽噎悲啼,皆負戈甲,去漢王三十步地遠下營。去夜至一更已盡,左先鋒兵馬使兼御史大夫王陵,右先鋒兵馬使兼御史大夫灌嬰,二將商量,擬往楚家斫營。張良謂灌嬰曰:&ot;凡人斫營,先辭他上命。若不辭他上命,何名為斫營!&ot;二將當時夜半越對,得皇帝洽背汗流。漢帝謂二人曰:&ot;朕之無其詔命,何得夜半二人越對?&ot;遂詔二大臣附近殿前,&ot;莫朕無天分!一任上殿,標寡人首,送與西楚霸王亦得!&ot;王陵奏曰:&ot;臣緣事主,爭敢妒煞!臣見陛下頻戰頻輸,今夜二將,擬往楚家斫營,擬切我情。&ot;皇帝聞奏,龍顏大悅,開庫賜雕弓兩張,寶箭二百隻。分付與二大臣,事了早回,莫令朕之遠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