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3/5 頁)
,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見《漢書》本傳)�
所謂除儒學外,“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即不使其成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並非主張禁絕百家言論也。武帝採納其義,獨尊儒術,但並不廢百家雜言。]�
[《漢書》:董氏對策畢,天子以仲舒為江都相,事江都易王。易王,劉徹異母,素驕,好勇。仲舒以禮義匡正之,王敬重焉。]�
[何按:董仲舒學術,實本於齊學。齊魯皆宗儒學,然學派有所不同。齊學中雜管子務實世用之術及墨子天志明鬼經世思想,又有鄒衍五德終始之論。魯學則宗純儒以禮樂典章之學為重也。齊學者,今文之始。魯學者,古文之始也。]�
[《漢書·儒林傳》:�
“武帝時,江公與仲舒並。仲舒通《五經》,能持證,善屬文。江公訥於口,上使與仲舒議,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孫弘本為公羊學,比輯其議,上卒用董生,因尊公羊學。詔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學武帝大興。然太子則不甚好之。�
宣帝即位,聞衛太子好穀梁學,以問丞相韋賢。賢言穀梁子本魯學,公羊氏乃齊學也。“宜興穀梁。”穀梁之學重訓詁,是古文學派之方法也。]�
漢武帝生平大事年表(16)
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連載:漢武大帝 出版社: 作者: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秋,匈奴來請和親,天子下其議。�
[大行王恢,燕人,習胡事。提出拒和親,倡議以兵擊之。�
韓安國以為“行數千裡與之爭,人馬疲乏。不如和親。”上乃許之。以宗室女子嫁入匈奴。]�
命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屯雲中。(面對單于王廷)�
以中尉程不識為車騎將軍,屯雁門。(護衛長安)備邊練兵。�
[蓋匈奴政屬略分為三部:中央為單于庭,東為左賢王庭,西為右賢王庭。單于庭與左右賢王各有份地。匈奴乃遊牧軍事奴隸制帝國。漢初以來,虜漢地人民為奴婢者,幾近百萬。其軍事力量匈奴左王居東方,直上谷(今河北懷柔)以東,接歲貉、朝鮮。右王居西方,直上郡(陝西庸施)以西,接氐羌。而單于王庭在在直代(今山西大同)、雲中(內蒙綏遠)。(控弦猛士)30萬,漢人為奴隸者相當於其總人口之泰半。(《史記》記匈奴控弦之士三十萬。錢穆估計其總人口不出一百五十萬,故中行說謂其人眾不能當漢一郡。而掠漢奴約百萬。)]�
[“漢時匈奴王廷直代、雲中。左方王將直上谷,以往至歲貊、朝鮮。右方王將直上郡,以西接月支、氐、羌。此其大略也。(明·于慎行《讀史漫錄》)]�
以司馬談任太史令。�
[何按:本年,乃漢武帝於建元改革失敗之後,重掌權力而對內政外交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之年,可稱“元光決策”。�
漢武帝之政略設計,一來之於漢初之賈誼,二來之於董仲舒。賈誼乃荀子隔傳弟子。(荀子傳《左氏春秋》於張蒼,張蒼傳賈誼。(清汪中雲:“《經典敘錄》雲:左丘明作傳以傳曾申,申傳衛人吳起。起傳子期,期傳楚人鐸救,救傳趙人虞卿。卿傳荀況。況傳張蒼,張蒼傳賈誼。”))�
賈誼上文帝之“陳政事疏”,曾提議“更化”、“改制”。更化即悉更秦法,變法也。改制即“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史記·賈生傳》)。建議:賈誼還向文帝(1)裁抑諸侯王國,(2)抗禦匈奴(此二條為晁錯建議漢景帝實施),(3)教育太子及王子(針對於當時貴族列侯家政之腐敗),(4)尊禮大臣,(5)闡揚文教,(6)轉移風俗(錢穆謂:朝廷只講法令,社會只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