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4 頁)
料。在祖父去世後搬家時,發現有的資料居然沒有在“*”初期的抄家中遺失。父親把這些材料儲存了下來。這些材料中,有一份是“唯民社”主要成員李相符(李是共產黨員)寫的“唯民社”成立的情況,現摘錄如下:
“在一九四一年間,當時蔣介石反動政權,已日益暴露消極抗日、積極*,同時在大後方借‘抗日’之名,加強一黨*。特務橫行,壓制*,引起全國人民不滿。即在此種情況下,我們幾個經常來往的朋友(其中有邵石痴、馬哲民、黃憲章、楊伯愷、李相符等),在一次聚會中(地址在邵宅,時間約為一九四一年春),根據自公(祖父字自乾,這是尊稱――筆者注)的授意,我們一致認為,為開展後方*運動,有成立一個政治性團體的必要。後經幾次商議,便決定成立‘唯民社’,邵石痴主持財政,馬哲*持宣傳,李相符主持組織。後來,‘唯民社’發展社員約三十餘人,多數為成都各大學教授。記得在重慶方面參加的有朱蘊山和鄧初民。‘唯民社’的宗旨是:‘全民團結,堅持抗戰,反對*,實行*’。”
周總理來家中(3)
至1944年,張瀾向祖父講,現在抗戰形勢更艱鉅,反蔣鬥爭也更尖銳,你老應當正式入盟。祖父同意張瀾的意見,遂申請加入民盟。這樣,祖父在成都慈惠堂街張瀾的住所,填寫了加入中國*政團同盟申請書,履行了加盟儀式,成為正式盟員。張瀾考慮到祖父的特殊處境,將申請書當面焚燬,這意味著祖父是一個秘密盟員。祖父的秘密盟員身份,只有張瀾等極少數人知道。
1945年10月,在抗日戰爭結束,中國的政治出現新的格局,前景展現出新的不確定性的條件下,中國*政團同盟內部發生分化。分化之後,中國*同盟成為獨立黨派。中國*同盟召開臨全大會,推選張瀾擔任主席。在會上,祖父被選為中央委員,身份仍舊不對外公開。
*同盟臨全大會以後,鑑於“唯民社”的宗旨已經包括在民盟政治綱領中,且該社主要負責人大都參加了民盟,遂停止活動。
那時,國民黨內部也在進一步分化。1946年5月,祖父與國民黨內及民盟的一些人物,包括李濟深、馮玉祥、張瀾、龍雲、陳銘樞、餘心清、蔣光鼐等在重慶聚興誠銀行舉行秘密會議,分析局勢。據與會者分析,未來的發展可歸納為兩種可能:第一種,政協成功,國共合作,組織聯合政府;第二種,政協失敗,國共決裂,進行全國性內戰。多數人主張,如果出現第一種局面,應當積極參加聯合政府;如果出現後一局面,則應聯合國民黨內可以聯合的力量,組織團體,開展反蔣鬥爭。
1947年冬季,李濟深委託朱蘊山到成都找祖父,商討籌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正式成立,祖父未親臨成立會。在會上,祖父被推為民革川康分會主任委員,化名楊宗文。民革川康分會正式成立後,以國民黨軍政人員為物件發展組織,同時聯絡各縣保安團隊等地方武裝。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中國*同盟、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都成為參政、議政的“*黨派”組織。聽父親講,由於祖父兼有這兩個組織成員的身份,因而向周恩來徵詢去留意見。周恩來的意見是,還是作為民革成員為妥。祖父遂退出了民盟。這樣一個安排,從後來的政治程序來看,客觀上使祖父避開了1957年的“反右”鬥爭在民盟組織中形成的尷尬。
回顧祖父和民盟的關係,不乏一些令人回味之處。民盟是一個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政治組織,但是在中國當時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它也發展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