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4/4 頁)
就是保衛個人尊嚴。可是,獨木不成林。張遼憂慮重重:樂進、李典會買我的賬嗎?
不過,張遼的擔心似乎是多餘的,因為曹操早就為他準備了錦囊妙計。《三國演義》
第五十四回中有關“錦囊妙計”的精彩故事。周瑜想用孫尚香誘導劉備東吳入贅,到時將他幽囚獄中,然後用他換取荊州。諸葛亮給趙雲三個錦囊,讓他保護劉備入吳,趙雲依照囊中三條妙計行事,保劉備成親,並攜新夫人安全返回荊州,使得周瑜的計謀成為泡影,只落得“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千古笑談。我們找不到諸葛亮運用錦囊妙計的歷史記載,反而是曹操確確實實運用過“錦囊妙計”。曹操出征張魯前,把一個信函交給薛悌,說:“你拿著這封信,到合肥做護軍。”薛悌接過信函來一看,只見信函邊上寫著四個字:賊至乃發。
現在孫吳十萬大軍壓境,張遼、樂進、李典三個人都緊張地看著薛悌手中的信函,不約而同地想:曹老大如何安排我呢?薛悌小心翼翼地開啟了信函,四個人一起湊上去讀:“若孫權至,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短短二十個字,把合肥保衛戰安排得天衣無縫,城內四個人,有出戰的,有守城的,有什麼也不幹,只負責監工的。這20個字的錦囊妙計裡,有著無數的玄機:為什麼出戰?為什麼讓張遼和李典出戰?為什麼讓樂進守城?
在城內守將爭論第一個“為什麼”的時候,我們來探討一下後兩個“為什麼”。很明顯,曹操的錦囊妙計是以張遼為中心來安排的,曹操對人員的使用上首先考慮了與張遼的配合。李典是一個儒將,“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他年僅35歲就死了,但卻得到了軍中長者的美譽。李典的合作意識強一些,用配合張遼是沒有問題的。而樂進是個性情如烈火的武將,《三國志》以“烈”來形容其性格,他似乎適合獨來獨往,就讓他自己守城。還有,張遼和李典一配合,就不愁把樂進帶起來。如果讓樂進出戰,很難保證不與張遼爭功鬥氣,如果二人發生爭吵,那就滿盤皆輸了。妙,錦囊妙計就是妙!
羅貫中出於“貶曹”的需要,在《三國演義》裡把曹操的錦囊妙計一筆帶過,而無中生有地渲染諸葛亮的錦囊妙計,這是對歷史的誤讀。倒是合肥人記住了曹操曾在當地有過錦囊妙計,大為歎服。現在合肥有一道招牌菜叫“錦囊妙計”,把雞(計)放在豬肚(錦囊)裡,用果樹枝小火煨制10個小時以上,經九沸九變,終成徽菜中的拳頭產品。這道菜,就是獻給曹操的。
215年,面對東吳的十萬大軍,在曹操的錦囊妙計裡被安排與李典一起出戰的張遼,卻全然想不起徽菜的美味,他只想著如何以七千人打退十萬人。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這是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只有完成這一任務,才能躲過孫權的圍殺,才能不讓曹操猜忌自己,才能躲過曹操的“判殺”。樂進和李典,紛紛質疑曹操的錦囊妙計,說什麼出戰就是以卵擊石飛蛾投火羊羔奔虎口。於是,就有了《三國志》裡“諸將皆疑”的記載。違背曹操命令,首先擔責的是張遼,所以張遼沒有質疑曹操命令的權利,軍令如山,他作為合肥一把手,只有執行命令的義務。可是,李典和樂進,又怎麼會聽他的?
八百人要去打十萬人嗎?———
張遼拿著曹老大的錦囊妙計,對李典說:“尚方寶劍在此,我們出擊吧!”李典白他一眼,懶得理他。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