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第2/2 頁)
來客們匯在一起,猜拳行令,相識的敘舊,不相識的便開始認識交往。陝北人對那些精明能幹、能說會道的人是很喜歡、很敬重的。「我愛你的伶俐愛你的怪,又愛你說話有口才」,因此,酒場上就成了人們顯示才華的場合,看誰知識豐富,思路敏捷,「說的好,對的巧」。這樣,既能為自己贏得好名聲,又能討得主人和聽者的高興。這也是形成酒麴語言風趣詼諧的重要原因。例如這首酒麴:
叫我唱來我不會唱,
眾位親朋多多原諒。
攔羊嗓子回牛聲,
一聲驚起個母豬掀牆根。
掀倒牆,壓死羊,
一家叫我打新牆,
一家叫我賠綿羊,
哎——
今天就丟下這麼兩句狂。
只為說自己嗓門大,便說了這麼一大段,可見其口才之好!這類酒麴比較淳樸但又有些俏皮,所以往往顯得很聰明,很有意思。例如這一首:
一來我人年輕,
二來我初出門,
三來我不認得一個人,
好象那孤雁落在鳳凰群,
展不開翅膀調不轉身。
叫親朋,多擔承,
擔承我年輕人初出一回門。
看,說得多美,既恭維了別人,又表現了自己,還給人一副憨厚誠實的感覺,真可謂「能說會道」了。
集體演唱多在春節的秧歌活動中進行,這也是民間的風俗活動之一。秧歌,應為「陽歌」,慶祝冬去春來、陽氣回升之歌,「秧歌」實為延安時期南方人之誤稱。陝北不種稻子,「秧歌」何來?陝北人過去稱鬧秧歌為「鬧紅火」。長期艱苦的勞作和單調的生活,養成了陝北人喜好紅火的習慣,「爛襠褲子漏水鍋,沒錢還愛些窮紅火」。按風俗,每年正月是秧歌活動最活躍的季節,較大的村子一般都自發地組織起秧歌隊,走鄉串戶,登門拜年。陝北人是很好客的,誰家客人多,表明誰家人緣好、威望高。另外據迷信說法,秧歌鬧到誰家,便算為誰家驅了邪,可保四季平安,無災無病。因而,群眾是很歡迎秧歌隊上門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