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干涉。
慈禧大怒如狂,她此刻的表現竟然像一個迷信而瘋狂的老太太,竟然想靠義和團刀槍不入的神術剷除洋人,她同意了載漪等人招安義和團的建議,命載漪率領團民攻打列強的公使館。
攻打公使館,惹來了八國聯軍進軍北京,慈禧倉皇西逃,這就是庚子事變。慈禧無奈下又和洋人議和,大把的銀子賠了出去,又將主張用團民滅洋的載漪等人殺的殺、貶的貶, 這才將洋人安撫下來,同意退出北京。但慈禧此刻也不得不考慮革新政治、強國富民的問題了,因為這個老大帝國按老一套實在是走動了。
慈禧不得已下接受了袁世凱、張之洞、劉坤一等人的建議,開始了與光緒的變法差相彷彿的變革,這就是所謂的“清末新政”。新政給晚清年間帶來了新氣象,華北、兩江、兩湖一帶的工廠、礦山、學校不斷建立,新式的軍隊也在天津、武漢等地不斷發展,留學生們一批一批的前往日本、歐洲學習。西洋之風透過各種渠道吹進了國門,於是,大清子民中有人開始甦醒,對延續了數千年的專制制度提出了疑問,當然,他們只是極少數的知識分子以及留學海外的學生。
大量的青年學子留學海外,給流亡海外的孫中山的革命主張輸送了人才。1905年,以黃興領導的留學生組織“華興會”為主體,孫文黃興攜手,建立了“同盟會”。同盟會的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革命的思想在留學生之間不斷傳播,與此同時,漢民族的民族主義思潮也開始抬頭。
1904年,俄羅斯與日本為爭奪遠東的利益,在中國的土地上大戰,經過血腥的廝殺,日本戰勝了。俄羅斯除將在中國東北的特權讓給日本外,還將庫頁島南部割給日本。小小的日本打敗了龐大的俄羅斯,逼得它割讓土地,這在大清朝野看來近乎奇蹟的事,立刻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討論的結果是:日本是實行了君主立憲的國家,而俄羅斯乃是君主專制,所以日本打敗俄羅斯,證明了君主立憲的極端重要和絕對正確。清廷為發現了這一條奧秘亢奮不已,當即決定,派五大臣出是東洋西洋,考察東西兩洋的憲政。
考察回國,五大臣之一的載澤給朝廷上奏摺,稱立憲有三大好處:一君主神聖不可侵犯,皇圖永固;二或列強尊重,外患減輕;三依法治國,使革命黨失去了革命的理由,故可彌內亂。
第二章 近代史程序的十字路口(3)
在袁世凱、端方等重臣的推動下,慈禧終於下定了立憲的決心。1906年9月一日,清廷頒佈預備立憲的上諭,宣佈預備立憲。上諭的內容主要有三點:第一,及時仿行立憲,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百年有道之本;第二,因目前百廢待興,民智未開,故需改革官制以除積弊,振興教育以啟民智,理財備武,以資立憲之基;第三,待預備工作初具規模,再妥議正式立憲之期。
預備立憲的上諭引起了舉國歡騰,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武漢、廣州等大城市的書局報館高掛龍旗慶賀,各地的官府、士紳、學界召開慶祝會,敲鑼打鼓,張燈結綵,為專制制度的即將結束而欣喜若狂。在北京,各學堂的一萬多名學子相互聯絡,齊集京師大學堂,舉行慶賀典禮。當時知識界普遍認為:以幾千年相沿的專制政體,不用人民請求,不需要流血,便有轉為*政體的可能,雖然目前只是預備階段,但也是數千年來的奇蹟了,因此可圈可點、可喜可賀。
二. 立憲與地方自治
“立憲”這個概念來自於古希臘、羅馬,是一種國家的管理模式。該模式由國家制定憲法,實行議會制度,並以選舉作為主要的*形式。立憲又分為君主立憲和*立憲,君主立憲又稱“虛君共和”,是在保留君主制度的前提下,頒佈憲法,樹立人*權、限制君主權力、在事實上,它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