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第1/2 頁)
如今在洛陽龍門橋的東邊,還有一個平臺,據說那裡就是白起擂鼓的地方。白起擂鼓臺有沒有,或者到底在不在那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秦軍擊潰了魏軍。公孫喜見勢不妙,立即派出信使通報韓軍,調集他們前來增援。指揮作戰的韓國將軍,在《史記》中是個無名之輩。也幸虧這樣,否則,他會被司馬遷牢牢地釘在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他接到報告,竟然拒絕執行統帥的將令。這個可憐蟲,抗命不遵的理由非常充分:&ldo;我們也遭到了猛攻,自顧不暇,哪裡還有力量前去增援?&rdo;
除了拼死一戰,再沒有別的辦法。公孫喜一聲怒吼,躍上戰馬,帶領身邊的衛士,殺入敵陣。漸漸地,他身後的人馬越來越少,身上的傷口越來越多,最終力不能支,被秦軍俘虜。
消滅了魏軍,剩下的韓軍,只能是秦軍的一盤菜。他們本來就沒有接戰的膽量,現在側翼完全暴露,哪裡還能組織有效的抵抗,只好匆匆敗退。白起令旗一揮,渴望立下戰功、多砍幾個腦袋回去換取爵位計程車兵,瞪著血紅大眼,緊追不捨。最終,秦軍全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攻佔伊闕等五座城池。
當了俘虜的公孫喜,依然不乏血性。他仰天長嘆道:&ldo;先王待我那麼好,我卻喪師辱國。即便能活下來,哪裡還有臉面回去?就算大王能免去我的死罪,我心裡的愧疚,又如何能安!&rdo;白起親自勸降,也碰了釘子。公孫喜說:&ldo;魏國有百萬兵馬,即便今天戰敗,還有幾十萬勇士。況且魏王聰穎智慧,有許多良臣大將輔佐,你們這樣的平庸之輩,哪裡是對手?無知的小子,竟敢勸我投降,真是不知天高地厚!&rdo;
史書上記載,&ldo;白起怒而起,殺犀武於新城。&rdo;我想,這是史官作為文人的想當然。他們不會理解白起的邏輯。白起下令殺掉犀武,實際上是給予了他將軍的禮遇。他們是戰場上的老對手。這樣一位重要的將軍打了那麼大的敗仗,既無顏見江東父老,又不能像秦國後來的樊於期那樣畏罪潛逃,更不能像鄭安平那樣屈膝事敵,除了一死,難道還有別的路可走嗎?
二十四萬人的鮮血湧滿一地,鋪成白起前程的紅地毯。戰後,他榮升國尉。請注意,這裡的國尉不再是爵位,而是官職,其地位在最高的軍爵大上造‐‐也就是後來改稱的大良造‐‐之下,只比將軍低一級。根據《商君書?境內篇》中的說法,&ldo;將短兵四千人&rdo;,&ldo;國尉短兵千人&rdo;,短兵有衛隊的性質,差不多相當於本部人馬。
鄢郢之戰:猛虎掏心 水淹鄢城
楚國的國都郢,後來還有個稱呼,叫江陵,原址在今天湖北荊州市北面八公里的紀南城。這個地方,一定不會忘記三個人,兩個侵略者,一位愛國者。這兩個侵略者,都是大名鼎鼎的將軍。第一個是伍子胥,他本來是楚國人,但楚平王無道,殘殺了伍子胥的一家老小,伍子胥就逃到吳國,憑藉出色的政治軍事才能,獲得吳王闔閭的重用,最終帶領吳軍,攻陷了郢都。這時,楚平王已經死去,伍子胥把他挖出來鞭屍。第二個侵略者,就是本文的主角,名將白起。公元前279年,他指揮大軍,直奔東南,在郢都城上掛起了自己的帥旗。巧合的是,他也是楚人的後代,而且出自宗室。楚國老祖宗九泉有知,不知該作何感想?
白起這次的行動,與一個詞彙密切相關,合縱。因為楚國急於雪懷王客死秦國的恥辱,再度派出使者,準備合縱攻秦,秦國得到訊息,決定先下手為強。
故事開始之前,&ldo;合縱&rdo;這個字眼必須掰扯清楚。它實際上有先後兩個版本。
自從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不斷向東方拓展勢力,黃河天險終於成為秦國的內河,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