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的好朋友,媽媽的男朋友也是爸爸的好朋友。他們也經常互相打趣,但是誰也不當真。
四、沒有天堂 只有海灘
小時候我寫過一篇作文,叫“我的爸爸媽媽”。在文中,我這樣描述我的父母:“我的爸爸濃眉大眼、虎背熊腰,長得很兇,像一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其實,他很溫和,一點都不兇……我的媽媽長得細皮嫩肉,有一隻紅紅的好看的嘴唇,還有一雙溫柔的貓眼。但是,她一點也不溫柔,還很兇,我有點怕她……”這就是小時候我對父母的印象,這篇我小學一年級時的作文,直到今天,父母還把它保留著(我小時候寫的很多作文和日記父母都給我留著)。我十分驚異六歲的我的觀察力,今天的父母已經年過半百,但我對他們的認識,六歲時就入木三分了。
我想我的父母是很好的一對。人們通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話說的就是我的父母,他們是一類人,賴以生存的技巧就是不停地思考和不停地工作。生活中沒有三教九流的朋友在身邊,家庭內外來來往往也都是他們同一類的人。從狀態上來說,是極單純的那類人,因為單純而顯得簡單。“對於那些精神本能強的人來說,節制社會交往和簡化社會關係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夠越過社會的壁障走向偉大的目標。”這句話是周國平說的,我想,他也應該是和我父母類似的一群,他們的人生總是以巨大的精神支柱為中心,而不是以物質為中心。
父母相信要做一個幸福的人,首先要做到腦袋是滿的,只要腦袋滿了,那麼口袋自然也就滿了。雖然我的父母在博大精深的歷史面前不能夠算是什麼偉人,但無論他們走到哪裡,都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他們兩個在內地時曾經都做過小官,但是來深圳後他們都不做了,不做官的他們活得比過去更加充實更加自如,這就令人羨慕和佩服了。
都說中國人“只能上,不能下”,“人與人之間就是一種互相利用的關係”。而我的父母則可能是一個異數,他們當年在“上”的時候,朋友很多;被人尊敬,現在“下”了,朋友更多了;而過去的朋友仍然來往仍然尊敬他們,他們自己也從來沒有“人一走茶就涼”的感覺。來深圳這麼多年,他們過去的上級、下級一撥一撥地來看他們,他們一回去,那些過去的上級、下級排著隊地請他們吃飯。
我想,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過去人們常說:“把關係搞鐵了,好辦事。”現在人們卻說“把關係處黑了,能辦事。”我的父母顯然都不屬於這兩種。他們與人相處真的是精神層面上的,他們無視物質對自己的誘惑,堅持自己的作風和理想。在他們掌權的時候,無視手中的權利,只想辦好事,在他們不掌權的時候,那些曾經受惠於他們的人就把他們稱做朋友。
我發現父母這類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麼。這種需要不是對物質的需要,而是對精神的需要。這樣的人大多數都遭受過苦難,而且是非常痛苦的遭遇,在精神低迷之後才深刻領會一個人的內在生活中是佔首位的,巨大的精神財富決定了一個人最終要做一個精神貴族。
父母這代人對“防微杜漸”這四個字理解最深,也許是他們經歷了“文革”那個非常的年代,他們做什麼事都異常,不敢越雷池一步。什麼事情他們都要問一個為什麼,什麼事情他們都能看見它的後果。比如我把東西隨手放在一邊,他們就會說,這樣會踢到腳的;我把衣服用衣架晾在曬臺,沒把釦子扣上,他們就會說,起風了,就會把衣服刮跑的等等。
父母這一代人經歷了共和國最動盪不安最讓人難以想象的年代,他們應該是被放逐的一代,儘管罪過並不在他們身上,而是放逐他們的時代,時至今日,他們中間絕大多數人仍被時代放逐著。他們這一代人所經歷和麵對的,本就是人類所力圖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