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2/2 頁)
,赤子之心腸,絲毫沒有教授架子,江浙普通話夾著流利的英語,一會兒朗誦濟慈的《雲雀》,一會兒分析講解,蓬勃的生氣,活躍的思想,淵博的知識,廣泛的興趣,感染薰陶著學生們。他帶學生去看畫展,鼓勵聽西洋古典音樂,有一次還應學生們請求,在校園古墓前上課。他靠著一棵古槐樹,學生們分坐兩旁石條凳上,頭頂滿樹綠葉,耳畔小鳥啁啾,徐志摩給學生們念赫德生的《綠色大廈》、《鳥與人》……
從20年代到40年代,作家們當老師半多是為瞭解決生計,寫作不足以養家餬口,雖然教育當局也每每&ldo;欠薪&rdo;。像魯迅那樣最終放棄教授學問而以筆為生,終是少數。而且北京時期魯迅也是幾處兼課,去廈門大學教書也有經濟上的考慮‐‐愛國僑領陳嘉庚創辦的廈大給教授的工資在當時大學中是很高的了。而抗戰時,偌大北中國擺不下一張課桌,南遷南遷,西南聯大的教師們‐‐那是全中國的斯文所在‐‐也已經是窮得替人寫字、刻章、充幕僚的都有,還有教授夫人替人打毛衣、焙制小點心當街售賣以補貼家用,即便如此,絃歌不輟。再後來,更有朱自清教授餓死,聞一多教授慘死……不僅窮,政治因素也越來越多地影響了教師這個行業了……
戲劇家曹禺先生
2010年是戲劇家曹禺百年誕辰,紀念活動不少。魯迅博物館還有一個曹禺戲劇史料展,據說是一位民間收藏者賈俊學先生個人集十幾年精力、財力收藏的。曹禺先生的戲迷肯定是很多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從話劇演到電影、電視劇,從國內演到國外,從國統區演到延安,誰會沒看過呢?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