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採訪(第1/2 頁)
《人日》是什麼級別的報刊,毋庸贅述。
這次,報社專門派了兩名記者前來陽平縣採訪姜玉樓,足見對他有多重視。
兩名來採訪的記者,一個四十多歲,快五十歲了,一個才是剛大學畢業的小姑娘。
屬於是老帶新了。
對於這次採訪,小姑娘是帶著激動的心情的,一路上不是在師傅面前問東問西,就是捧著本《延河》,滿懷深情的背誦著《山木》和《十誡詩》。
沿路群山疊錯,煙雨濛濛。坐在車裡,老記者聶鑫看著自己的徒弟陳冰清感慨萬千。
他有種跟不上時代的感覺,明明他覺得很一般的詩,卻在全國大受歡迎。
如果普通人喜歡也就罷了,但是連陳冰清這樣名校畢業的記者都愛得深沉,他就不理解了。
而且,讓他臉紅的是連自己的女兒都喜歡。
甚至聽說她班裡的許多女同學都把姜玉樓當做了自己的偶像。
天啊!
時代真的就變了嗎?
這才過了幾年啊!
路程遙遠,他就問出了自己的疑惑:“冰清,這兩首……愛情詩真的這麼好嗎?我看你都背了一路了,還拿著書不放。”
陳冰清放下手中的雜誌,回答道:“聶老師,您別小看這兩首詩,聽我的學弟學妹說,在大學裡,這兩首比徐志摩,比艾青的詩還好。如果和古代的詩人、詞人比,姜玉樓同志就是現代的柳三變,蘇東坡。”
聶鑫有些意外,“這個評價也太高了吧?”
陳冰清道:“一首詩能讓一個讀者記一輩子,這個詩人夠牛了;一個讀者對一首詩終生不忘,說明這首詩的魅力夠大了。我們都認為《山木》和《十誡詩》就是這樣的作品。”
“您別看我一路好像都在背詩,其實不是的。第一次讀這兩首詩的時候,我就已經全部記在腦子裡了。之所以路上一直看,一直背,也只是為了體會詩中的韻味,想要將詩牢牢地印在腦海裡。”
陳冰清的評價不可謂不高,聶鑫雖然還持有保留意見,但對姜玉樓更加好奇了。
他有時也會想象那個少年的模樣,是面如冠玉,眼睛深邃,舞文弄墨的文人形象。
非是這樣,他想不出什麼樣的少年能寫出這樣的情詩。
於是,他還想到另外一個問題,藝術需要精品,讀者只承認精品,歷史也只記錄精品。
詩歌就是這樣一種只記錄精品的藝術。
蘇東坡名氣夠大了,有學者研究他一生寫過1700多篇政論文,4800多篇散文,但是要讓讀者舉例,首先想到的還是那篇《念奴嬌·赤壁懷古》。
唐詩三百首,一般人記不住全部作者,也記不住三百首詩。但這裡面有一個人,而且只有一首詩,就是張若虛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誰人不知。
正是:
搜腸刮肚皺眉頭,推敲捻鬚滿地走,
天公勸你重抖擻,好詩只須要一首。
只是,姜玉樓會是那樣的詩人嗎?
直到聶鑫親眼見到姜玉樓,他才猛然推翻了心中立起的封建文人印象。
少年看著年紀就不大,濃眉大眼的,第一印象不是那種華麗的辭藻所描述的,反而是一種質樸。
很精神,很質樸,但不像文人,倒像是……農民?
他所想的農民並不含貶義,他見多了知青、文學青年、作家和詩人,也見過普通市民。姜玉樓的穿著是得體的,精氣神也不萎靡,但看著就是覺得質樸。
也因此,他的第一想法是這樣的年輕人,如何寫出了讓全國青年都喜愛的情詩。
第二個想法則是,也許,只有這樣的青年才能寫出那樣傳神的情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