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第2/2 頁)
後,決定東徵印度。他感到最足以誘惑其更向東進者,仍為東方印度河、恆河流域地方之富饒,以及二百年來印度對波斯連續不斷的賠款與供給兵力二事。更何況當時南亞次大陸西北部正處於許多小國分立的局面,亞歷山大想藉機逐個擊破,徵佔印度。
公元前327 年春,亞歷山大侵入印度河流域的上游地區。他預先取得了犍陀羅國王給他幫助的諾言。犍陀羅國與統治希達斯皮斯河以東的一個大國波羅斯國相敵對,而後者發誓要誓死抵抗亞歷山大軍隊。
當亞歷山大架起浮橋要渡過寬闊的印度河時,犍陀羅國王的使者給他送來了銀子200 塔蘭特、公牛3000頭、綿羊10000 只、大象30頭,此外還派給亞歷山大700 人的騎兵隊伍。在印度河上游地區還有許多國家和部落向亞歷山大表示臣服。
亞歷山大留一將領作犍陀羅國首都坦叉始羅的太守後,立即向東再進,催促軍隊要在堅決反對亞歷山大的波羅斯王到達前渡過希達斯皮斯河。但是亞歷山大沒有能跑在印度人的前面。當他來到希達斯皮斯河西岸的時候,波羅斯王已經帶著群象保護的大軍在河對岸嚴陣以待,共有步兵30000 ,騎兵4000,戰車300 輛,戰象200 頭。
在有這樣一支軍隊當前的時候強渡寬闊的希達斯皮斯河,是十分危險的軍事行動。但亞歷山大決定冒險偷渡河流。他在河流下游假裝企圖渡河而不安營紮寨,以吸引波羅斯的注意,卻暗地裡運送大隊人馬在河的上游準備渡河。
渡河的船隻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把已在印度河渡口準備好的那些船隻拆卸運到希達斯皮斯河邊。據阿里安在其《亞歷山大遠徵記》中記載,較小的船拆成兩段,那些30槳的大船截成三段,然後裝在大車上運至希達斯皮斯河岸。到達後再重新安裝起來下水。另一部分船隻是皮筏,即把蓋帳篷用的獸皮集中起來,作成裝滿穀殼的皮筏。一切準備就緒後,亞歷山大選擇了一個最有利的渡河點趁黑夜偷渡,終於渡河成功。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