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第1/2 頁)
他親自把弓、箭和甲冑穿在國王身上,甚而在馬上朗誦讚歌。戰時他可能為國王預卜吉兇、出謀劃策,扮演著軍師角色。剎帝利是掌握軍政大權的貴族武士等級,是軍隊中的統帥和骨幹力量。吠舍是雅利安人的一般人民大眾,戰時則應徵從軍。首陀羅最初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組成,後來則也包括由於種種原因而被降到這個最卑賤等級的雅利安人。戰時他們也可能被組成為軍隊中的一部分。
3列國時代軍事的發展
(1)列國林立的興起
古代印度從公元前8 世紀左右出現最早的奴隸制國家,經百餘年爭戰兼併,有些地區開始形成較大的國家。到公元前6 世紀初,南亞次大陸有十六國之說,史稱列國時代,它一直延續到公元前4 世紀末孔雀王朝興起之時。
列國時代處於由小國發展到大國的階段,但由於古代印度地域遼闊,情況複雜,由一個大國統一全境在較晚才實現。到列國時代後期,摩揭陀國在恆河流域中部稱霸,逐漸兼併四鄰,才開始走上統一北部印度的道路。公元前4 世紀,摩揭陀的難陀王朝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為後來孔雀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到公元前324 年,旃陀羅笈多最終建立了孔雀帝國,印度走上帝國之路。
十六大國之說,主要見於佛教經典,它們大多數位於恆河流域。當然實際國家數目還要多一些。其中勢力最強大的:在恆河下游有鴦伽國,都瞻波;恆河中游的有摩揭陀國,都王舍,後遷都華氏城;跋祇國,都吠舍厘;伽屍國,都波羅奈;居薩羅國,都舍衛城;恆河上游則有般闍羅國和居樓國;在印度河流域中游靠近阿富汗邊境的有犍陀羅國,都坦叉始羅城。當時的摩揭陀和居薩羅在列國中居於首要地位,其中摩揭陀最為強大。
列國時代,雖然氏族部落的血緣傳統還沒有完全打破,但作為國家專政工具的軍隊已不再是以氏族或家族為單位組成的部落武裝,而是逐漸採用僱傭兵制,軍隊由各階級出身的人組成。國家供給士兵以薪餉,指揮官由國王任命。這種常備軍在公元前6 世紀以前是不存在的。這時的兵種主要是象兵、車兵、騎兵和步兵共四大類。
這個時期國家的統治形式,可以明顯地看出有兩種,即君主國和共和國。
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國王當政,但也有個別國家實行貴族共和制,如佛經中提到跋祇國&ot; 數相集會、講議正事&ot; ,又說跋祇首都吠舍厘聚會的貴族首領有7707人之多。仍稱國王的首領當屬於剎帝利瓦爾那的貴族會議選舉而不世襲,是這種貴族共和制的另一特色。十六大國之外的較小國家大多也是城邦共和國。共和國的軍隊主要是公民兵,而不是各大君主國所實行的常備軍。
共和統治對於印度古代國家的發展情況來說屬於例外,到列國時代末期就不再存在了。
列國時代,正是佛教興起的時代。偉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的核心內容大約也形成於這一時代(公元前5 或前4 世紀);另一部史詩《羅摩衍那》的編纂年代略晚(約公元前4 或前3 世紀到公元前2 世紀末)。這兩部史詩都是研究列國時代軍事發展的重要歷史文獻。
(2)亞歷山大東徵印度及其希達斯皮斯河會戰
1亞歷山大偷渡希達斯皮斯河
公元前518 年,波斯帝國侵入南亞次大陸,佔領印度河流域作為它的一個行省。波斯要求印度行省每年繳納賠款360 塔蘭特,及派送壯丁到波斯充作僱傭軍士兵。印度河流域之所以被波斯如此輕易侵入,主要是由於當時印度民族尚未統一,各階級、各國家不能團結一致對外,因此無法與組織完整的波斯軍隊對抗。
沒想到二百年後,印度民族又受到了一次來自西方的侵襲,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在推翻波斯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