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華夏因何成為華夏?(第4/5 頁)
一切,只是要從最大可能性的視角出發,闡釋國家形成與發展所受到的最大限制與約束。”
“任何從單一因素或維度來對整體事物下定論的,都是片面的、主觀的、不準確的。”
先疊了層甲,姜星火開始講述。
“地理決定論,是地緣廟堂學說的先決條件。”
“地緣廟堂學說,則是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指導理論。”
“所謂地理決定論,就是指認為人們的生活習慣及其文化特點由其地理條件而形成的理論。”
“進一步演進,便是指由不同民族所組成的國家受到當地地理環境、動植物豐富程度、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因而不同國家之間產生了發展路徑的差異。”
李景隆今天異常積極,他若有所思地問道。
“姜郎的意思,便是說國家的形成,先天地就受到了這些環境因素的影響?是這些環境因素,影響並塑造了國家,換句話說,是地理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形成?”
姜星火點點頭,對他的表現很滿意。
朱高煦則有些不以為然,畢竟在他的觀念裡,他爹朱棣天下第一,他天下第二,天王老子來了都得排第三,人定勝天嘛。
“姜先生能舉個具體點的例子嗎?”朱高煦問道。
“當然可以。”
姜星火幾乎沒有思索,他直接問道。
“那你們覺得,華夏為何成為華夏?”
這個問題,問的朱高煦和李景隆頗有些一頭霧水的感覺。
華夏為何成為華夏?
這就跟伱娘為啥是你娘一樣。
天生如此啊。
而李景隆在沉思幾息後,試探地問道:“是因為華夏的地理環境嗎?”
朱高煦也大略明白了過來,補充道:“因為華夏的大地上有長江和黃河,有水源,有大片的平原,還有牛羊馬匹,所以適宜文明的誕生。”
姜星火點點頭說道:“環境因素導致的糧食生產肯定是國家形成的先決條件,如果沒有足夠的、穩定產出的糧食供養人口,就不可能出現文明的痕跡。”
“同樣,正是因為在遠古時期黃河流域自然條件優渥,有較多可馴化的野生動植物,由此人們發展了農業,農業不僅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營養,和馴化動物作為運輸工具繼而拓展活動空間,還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以此能夠供給不事農業的專門人才,這在我們之前《國運論》裡已經講過,這裡就不再複述了。”
“但我想問的是,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某些山川形勝改變了它們最初的模樣,華夏文明會成為什麼樣子?”
姜星火設想道:“譬如,如果黃河和長江不再是並行著由西向東流入大海,而是並行著由北向南流淌,黃河在西,長江在東,華夏文明,會演變成什麼樣子?”
聞言,朱高煦和李景隆一時錯愕,他們倒是從來都沒有設想過這種情況。
如今這種從未設想過的道路,從姜星火口中說出來,倒是也引發了他們的暢想。
畢竟,這也是很容易推測到的情況。
當下華夏的地貌環境,在許多方面都與上千年前別無二致。
換言之,地貌環境很難改變,那麼如果黃河和長江是從北向南流淌,就很容易想象了。
李景隆的腦海裡不禁浮起了許多畫面——黃河流經河套與陝北高原,河套地區的情況恐怕與現狀區別不大,畢竟,之前也是南北走向的“幾”字形,而陝北高原則會變得更適宜農耕,相應地,由於秦嶺的阻隔,關中地區恐怕會形成一個巨大的湖泊甚至內海。
同樣,由於關中內海的形成,那裡的農田範圍被壓縮,但將更加適合放牧,遊牧民族因為黃河沒有東西走向了,也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