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大明朝的五大軍區和新軍政(第1/2 頁)
為什麼不是戰區?
以目前這個階段大明朝的狗屎軍政,只能一步步來吧,戰區就別想了。
步子跨大了容易扯到蛋的。
皇帝今天的話真的是一句比一句震撼人心。
大明朝以前的軍制是什麼樣的呢?
衛所制和營兵制相結合的制度。
衛所制是朱元璋創立的。
朱元璋時期內外衛有547個,所差不多有2563個。
衛是所的上一級。
那個時候全國的軍隊差不多有一百二十多萬。
那什麼叫營兵制呢?
就是募兵制,招募職業軍隊。
衛所制是唐代府兵制的一種延伸,其實就是兵農合一。
衛所裡的軍戶是世襲的,也就是說你老爹是軍戶,你也必須是軍戶,不能隨便遷徙。
軍戶在戰爭時期要入伍打仗,沒有戰事就屯田,自己養活自己。
屬於五軍都督府管轄。
但其實衛所制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時候就出了問題了,那時候大明建國已經是第二代人了,新一代的衛所裡的都是上一代軍戶的繼承者,都沒有真正上過戰場,戰鬥力肯定就迅速削弱。
後來朱棣成立三大營,在設定九邊總兵制度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沒錯,九邊總兵是朱棣搞的。
但他沒有把衛所製取消,長此以往,到了崇禎這個年代,衛所制已經徹底腐爛。
對抗北邊蒙古和遼東建奴的所有邊軍都是募兵而來,不是軍戶。
但衛所制度卻一直存在,軍戶也一直存在。
到崇禎這個年代,大家都知道衛所已經崩壞,80的軍戶都逃亡了,可冊子上依然還有上百萬衛所軍戶。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衛所的軍戶是有田的,這些田要麼是被當地的地主鄉紳佔領了,要麼是被勳貴佔領了。
本身軍戶承擔著屯糧供給軍糧的用處的,可現在這些田不少都去地主手裡,朝廷就只能找地主買了。
這也很直觀的說明了,衛所制度適用於開國之初,但後面是不適合的,反倒加劇了土地兼併。
那該怎麼辦呢?
既然衛所制度已經腐爛,軍戶基本已經逃亡,還留著做什麼?
崇禎顯然已經提前準備好了,他說道:“兩京十三省,這樣來分。”
“北直隸、山西和山東、河南和湖廣為中部軍區。”
“南直隸、浙江、福建作為東部軍區。”
“廣東、廣西、臺灣、貴州、雲南為南部軍區。”
“四川和陝西為西部軍區。”
“遼東和東江鎮為北部軍區。”
皇帝一口氣說完,一邊的執筆太監方正化在地圖上用東西標記出來。
眾人是聽得目瞪口呆。
以前可從未有這種軍制劃分的,眾人想了片刻,一時間竟然也想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崇禎繼續道:“五大軍區按照京衛軍的制度,重建新軍,由軍區總督監管軍政,調兵權在軍委會,五軍都督府行統兵權。”
這叫軍隊的三權分離。
哪三權?
調兵權,統兵權,軍隊司法權。
這也符合現在軍委會的組織架構。
皇帝是軍委會最高統帥,軍委會元帥是執行統帥,相當於二把手,例如孫承宗。
調兵權相當於在皇帝手中,沒有皇帝的命令,誰都無法調動軍隊。
統兵權在五軍都督府,例如要打仗了,皇帝要調兵,就從五軍都督府任命軍事統帥。
軍隊司法權就在監察廳和憲兵司。
例如這一次的宣府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