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4/4 頁)
型和外向型並舉,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在經濟執行機制上,也從“以市場取向為主”,轉變為“遵照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理論和國內、國際市場經濟規律執行”;在利益分配上,也突出了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增加政府轉移支付等多項並舉措施,確保農民共同致富。同時在政府管理層面上,由原來全面的推動型為主轉變為退出對企業的直接掌控和管理,積極引導企業遵照市場經濟規律執行,政府致力於為發展經濟、統籌城鄉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提供服務。這種按照鄉鎮企業發展的自身規律來調整政府的管理職能的做法極大地激發了鄉鎮企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使得蘇州鄉鎮企業不僅沒有在民營經濟蓬勃崛起和全球經濟衝擊中國市場時遭淘汰或崩潰,反而迅速轉舵,再度乘風破浪,顯示了蘇州人民駕馭經濟大船的英雄本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6章八仙過海(6)
這是後話了。
但無論哪種形式,蘇州市委、市政府在促進發展鄉鎮企業過程中所堅持的一個大方向始終沒有改變,即想盡辦法,幫助發展,讓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讓社會事業迅速強盛,讓百姓共同享受經濟發展而帶來的社會主義財富,這是蘇州歷屆領導班子的一個共同特點,這一傳統至今仍然保持著,並且與其他地區作比較的話,明顯感覺蘇州當年留下的“走共同富裕道路”理念對後人的影響是那麼深刻。
有人常把蘇、浙兩省作比較,前者是靠鄉鎮企業發展起來的,後者是靠民營經濟發展成長的,兩者各有所長。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一二十年裡,蘇州的優勢毫無疑問,但到了90年代至本世紀初的十來年間,浙江民營經濟的迅速崛起,使得以集體經濟為主導的蘇州經濟曾經一度出現困惑與徘徊。經過前二十年博弈及近十年來的轉制和調整,補充民營經濟及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蘇州與浙江重新拉開了距離。許多到浙江參觀的人再到蘇州走一走就會有明顯的感觸:蘇州地區的公共事業比如道路、交通、城鎮建設、農村設施包括基層文化設施等方面,要比浙江的多數地區好得多。這所謂的好,我知道是蘇州在*十年代透過鄉鎮企業積累的財富用在了社會事業建設上,比如修橋鋪路、建館築街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蘇州一直走在全國各地區的前列,這是因為他們在發展鄉鎮企業時落腳點非常清晰,即要“走共同富裕道路”。
蘇州市委、市政府的執政理念和全市人民的實際利益緊密結合,才創造了美麗而強大的蘇州。這美麗而強大的蘇州,就是富有歷史文化與地域特性的文化姑蘇和充滿現代化風情的新蘇州的和諧統一。
從積極鼓勵各出奇招,小打小鬧到“放水養魚”、“全面開花”;從大力宣傳“八仙過海”經驗,到鼓勵“做強做大”,蘇州鄉鎮企業在進入80年代中後期時,已經呈現第二次“異軍突起”之勢。至1987年,全蘇州鄉鎮企業的就業人數已達124萬,他們的勞動生產率也達到了人均3400元的水平。這個時候的農民純收入也從1978年的人均102元/年提高到395元/年。開始富裕起來的農民,除了添置“三轉一響”(腳踏車、縫紉機、手錶和電視、收音機、電扇等),各村各戶比著造房蓋樓,那正是“白天廠裡忙,回家蓋樓房”。
然而,這一階段蘇州鄉鎮企業發展的一個最耀眼之處,就是以“八仙”為表率的一大批擁有管理經驗和經商經驗的鄉鎮企業家得到了迅速成長。他們跟在“八仙”後面,鼓足幹勁,瞅準機會,一躍而上,或後來居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