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第2/2 頁)
不少弊政,充分體現了他仁義禮樂化民的治國思想,給百姓、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緩和了社會矛盾,對社會的安定產生了積極作用,一時政通人和,所以後人有&ldo;四年寬政解嚴霜&rdo;之譽。
削藩失策朱允炆為皇太孫時,&ldo;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rdo;,視其為黃口小兒,驕橫之情溢於言表。身肩明帝國未來重任的朱允炆當時心中就很憂慮。有一天,他問侍讀的太常寺卿黃子澄:&ldo;我幾個叔叔各擁重兵,何以制之?&rdo;黃子澄儒士出身,深諳歷史故事,馬上一五一十詳細地把漢景帝實行削藩政策、平定七國之亂的史實講給他聽。朱允炆聽後心喜,覺得事情並不難辦,&ldo;吾獲是謀無憂矣!&rdo;
朱允炆即位後,新政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削藩。當時的藩王多是他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經常在自己的藩地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準備造反。就藩於北平(今北京市)的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當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亡故,朱棣成為皇子中的最長者,而且在對蒙古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壯大,已經成為對皇權最大的威脅。從某種意義上說,朱允炆的削藩就是針對燕王一人的。
但朱允炆在決策上犯了一個嚴重錯誤:沒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而是從其他藩王下手,先後廢了周王朱等五王為庶人,引起了藩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朱棣加緊做出準備。當朱允炆決定向朱棣開刀時,為時已晚。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在做了充分準備後,以&ldo;誅齊黃、清君側&rdo;為名,揮師南下,爭奪帝位,史稱&ldo;靖難之役&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