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2 頁)
黃子澄像朱允炆部署兵力,奮力平叛。儘管燕軍氣勢洶洶,但鏖戰三年,僅據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戰爭出現僵持局面。這時一些被朱允炆處罰過的不法宦官向朱棣透露了京師空虛的情報,並表示願充當燕軍內應。朱棣正確分析了形勢,覺得只要朱允炆在一天,地方軍隊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佔南京、成為一國之君後,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於是朱棣改變了以往攻城奪地的戰略,率軍直搗南京。
建文四年(1402年)6月,燕軍渡過長江,兵臨城下。此時的建文朝廷已亂作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齊泰、黃子澄借募兵為由,離京奔廣德、蘇州。左都督徐增壽密謀私通朱棣作為內應,被朱允炆察知,親手將他砍死。守衛金川門的谷王朱穗和大將李景隆私自開門降燕,讓燕軍殺入城內。朱允炆聞報,流淚說道:&ldo;朕未曾薄待朱穗、李景隆等人,他們竟在緊要關頭背叛於朕。&rdo;
忠於朱允炆的御史連楹假意投降朱棣,挨近朱棣馬前行刺不成,被朱棣所殺。朱允炆聽說後嘆道:&ldo;如此忠臣,朕卻不重用,這是朕的過錯,悔之不及,朕還不如一死以殉社稷。&rdo;說完拔刀就要自殺,被左右死命攔住,無奈之下,只好下令縱火焚毀皇宮。
朱棣殺入宮中,搜尋了三天,始終沒有找到朱允炆,追問內侍,他們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道他下令縱火後就不見了蹤影。
結局之謎朱允炆事前絕對沒有想到,自己會因削藩而失去帝位。但是,當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後,朱允炆的結局到底怎樣,也就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由於朱允炆結束了朱元璋的嚴苛統治,並力行寬政,深受好評,因而他的遭遇引起了無數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為人們所關注。但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關於朱允炆的下落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明史第一謎案。一般來說,有以下三種說法:
自焚說。據永樂年間《太宗實錄》和《明史稿》的記載,燕王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朱允炆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帥李景隆卻開啟金川門迎燕軍入城,滿朝文武紛紛投降。眼看大勢已去,他不得已下令焚宮,並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朱允炆的下落。宮內侍人都說朱允炆已自焚,並從火堆裡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作證明。燕王朱棣見到屍體,分不清男女,只得&ldo;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rdo;。《明史&iddot;成祖本紀》及《明史&iddot;方孝孺傳》均持此說。
削髮為僧說。清代名人呂安世和近人蔡東藩等認為燕軍破城後,朱允炆無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時太監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群臣急忙把箱子抬來,開啟一看,裡邊有三張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面寫好了朱允炆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ldo;建文帝從鬼門出,其他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rdo;據此,三人剃了頭,換上了僧衣,只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一扇小矮門。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朱允炆彎著身子出了鬼門,其他人隨之。出了鬼門後就看見水道上停放著一隻小船,船上站著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們上船,並向朱允炆叩首稱萬歲。朱允炆問他怎麼知道自己有難,僧人答道:&ldo;我叫王升,是神樂觀住持,昨夜夢見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觀為僧。&rdo;據此,朱允炆削髮為僧,繼承了祖業。
壯志未酬失帝位 不知所終千古謎(3)
南洋說。有傳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