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九九歌(第1/2 頁)
範錚抱臂,在坊學窗前,聽糜斐帶娃兒們背九九歌。
哎,娃兒們整齊的背書聲、搖頭晃腦的動作,就是賞心悅目。
咳咳,當年自己在私塾裡廝混時,可沒那麼自在。
娃兒們背的不是氣候那個九九歌,是乘法的九九歌。
九九歌的創始人失考,但《荀子》、《管子》、《淮南子》的典籍中,都能找到部分如“三九二十七”之類的口訣,也就是說,出現時間不會遲於春秋。
唐朝的九九歌以“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三十六句口訣。
漢朝“竹木簡”以及敦煌發現的古“九九術殘木簡”,就記載了完整三十六句的口訣。
四十五句與八十一句的擴充套件口訣,則是後來的版本。
至於那隻怎麼跳出井的青蛙、表演單腿站立在兔子籠裡的雞、喪心病狂進水加出水之類的複雜題型,根本沒在範錚的考量範圍。
要搞學術研究,那是國子監算學的事,不奉陪。
九九歌對於坊學學生來說,難度還是有點高,特別是鐵小壯,背得磕磕巴巴的,不時惹同窗竊笑。
每個讀書的時代,總有那麼一個學霸驚豔了同窗,有那麼一個學渣讓大家少吃家裡的竹筍炒肉。
範錚眼裡帶著笑意,想著自己當初背九九歌,是捱了幾戒尺來著?
當時先生是收了力的,可自己依舊一肚子委屈。
沒辦法,這是人生必須經歷的痛苦,只要糜斐注意力度,該抽也就抽了。
何況,鐵小壯那牛犢子似的身體,挨兩下不痛不癢的,就是有些丟臉。
加減法,大差不差,他們還是學會了,再加上有算盤輔助,當真發揮了互補的作用。
學算術要削木棍兒?
不用,算盤基本取代了這個功能。
別說,算盤與基礎的數學加減組合起來,學習進度那叫一個快。
現在的甄邦,從一加到一百,居然只用了七十息!
捂臉,範錚的歷史記錄,也就是六十息。
咳,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
加百子是一個算盤基礎練習題,雖然簡單,也是有標準的。
大約,九十息內加完就算合格了,四十五息內加完那是高手,步入三十開頭的,那是高手高高手。
這門技藝,還容不得作假,即便你明知道答案,可手法一亂,該出的結果都會蕩然無存。
在大家都趕每一息的氛圍下,你還想蓄意偷懶,得贊你一聲狠人。
範錚並沒有給他們太大的壓力,只是將九十息的標準公佈出來,結果一百五十三人,被這條線卡了一百餘人。
倒是巫亹、巫桑兄妹的過關,讓範錚微微驚訝。
想不到巫悶山粗枝大葉的,一雙兒女倒有找精細糧吃的潛質。
不合格的,繼續練唄。
沒奈何,有人的手指頭,天生比腳趾頭還遲鈍,你能咋辦?
不是人人都天生適合吃那碗飯的,懂嗎?
更多的人,是靠後天以勤補拙,生生堆上去的。
所以,為什麼分個三六九等,有時候真不是歧視,實力達不到你能怎麼辦?
“下課了!每人一碗熱騰騰的灞橋丁丁湯餅!糜先生,有你的一碗!”
不差錢的樊大娘,帶著夥計,挑著熱氣騰騰的湯餅過來。
湯餅,就是唐朝麵條的稱呼,饅頭、包子類的,則統稱蒸餅。
丁丁湯餅,是因為這麵條是剪短了才下鍋的,不是尋常湯餅那種長長的形狀,一般是加豬肉末、姜、蔥、蒜等料調和,再摻上一些時鮮蔬菜。
灞橋丁丁湯餅,則是當地一絕,據說漢高祖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