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4/5 頁)
,使敵人在接觸之前,很難摸清楚自己的底細,以達到戰術上的突然性。二來可以避開敵軍大炮的射程,從而儘量減少大炮給橫隊士兵造成的傷亡,此點應用於當下便是可以儘可量避開清軍的弓箭拋射。最後一點將橫隊佈置在反斜面上還可以從容應對對方散兵的衝擊,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還沒有散兵的概念,自是可以忽略不計。
但只要有了前兩點,便給了李信足夠取勝的客觀條件。
突然,斥候示警,急促的呼哨音從右翼傳來,竟是有騎兵從己方橫隊的右翼突襲而來,規模不大也足有百人之數。清軍百戰精銳,當然不會僅僅派出一隊步兵,便坐看己方戰場取勝,偷襲敵軍側翼不但可以打擊對方士氣,還能夠給對方的戰鬥陣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相當的混亂。如此,正面推進的布軍甲兵再如洪流一般碾過,當可一戰獲勝。
但負責指揮的清軍佐領顯然低估了山坡對面這支明軍的戰鬥力,亦或是說低估了這支明軍指揮者的指揮能力。
李信對此毫不驚慌,令軍卒揮動令旗,指示陸九的左營從橫隊前方向己方橫隊右翼靠攏,阻止清軍騎兵的騎射,同時下令右營三列橫隊向後退十步。
軍令一下,兩軍步騎兵馬立刻動了起來。但右營在運動時立即便暴露了他們在訓練上的不足。三列橫隊對於原地的轉向,起立和臥倒算是爛熟於心,但一旦運動起來,隊形便立即走樣,三列橫隊頓時便混成了一列亂哄哄的橫隊,直到全營停止前進,從新整隊,三列橫隊才又像模像樣的出現。
而想訓練出合格的橫隊,能夠在戰場上進行機動也不至於失去陣型,非半年以上的苦練不可,高陽民壯不過才進行了月餘時間的短暫集中訓練,能夠將佇列排好,已經實屬不易。
李信此時下令後撤,一是考慮到韃子騎兵的突然出現,如果站在原地必然會成為對方騎弓的靶子。反之,在己方騎兵由陣前掠過之時,橫隊突然向後撤至十步距離,對韃子騎兵的行進路線將造成極大困擾,在極快的衝擊速度之下,想再轉向容易,但卻不能忽略左營騎兵對其造成的威脅,如此一來,攻擊路線便會出現偏差,對橫隊的威脅將大大減弱,最終形成一種左右為難的態勢。
而騎兵在陣前掠過,還可以擋住橫隊後撤時因為混亂而出現的漏洞和空擋。就算韃子步軍甲兵突然出現在山包頂上,後撤中的橫隊也會得到足夠的掩護與支援。
韃子騎兵果真中途轉向,並沒有與陸九的左隊騎兵交手,而是向橫隊右翼的外側劃過了一道弧線,如蜻蜓點水一般向南馳去。
雙方騎兵的兵鋒相互抵消,真正能決定戰場勝負的,則僅剩下雙方步兵。
恢復秩序的三列橫隊在各哨官的命令下舉槍瞄向前方,只等韃子出現,隊長一聲令下後,便將上百顆復仇的鉛彈打入韃子軍陣中。
第三十六章 打劫清軍
清軍的步軍甲兵並沒有如想象中一般直接爬上坡頂,再居高臨下的衝擊火槍橫隊,軍卒們舉著數斤重的火槍,連胳膊都酸了,也沒見著半個韃子從坡頂上冒頭。
而剛才那百餘騎韃子在沒佔到便宜之後,並不強行與左隊騎兵交手,竟又遠遠的繞到火槍橫隊後翼,試圖尋找破綻伺機進攻,同時還打著偵查一番的主意,看看這些明軍是否還有伏兵。但不論如何運動,他們始終與陸九的左隊保持了相當的距離,陸九仗著人多數度準備直接衝擊,但任憑他如何衝撞始終都無法近身。
陸九在猛衝的關口不但沒傷到韃子分毫,反而被對方騎弓連番齊射了兩輪。所幸騎手們個個有半身的鱗片札甲保護,才沒造成傷亡。
即便如此,陸九也再不敢猛打猛衝,只是遠遠的離開一箭之地,伴隨監視。
一時之間,騎兵交著不下,步兵的所謂對峙則是連對方的半個影子都沒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