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語》本身非常通俗易懂,而傳播技巧就在於我把它跟今天的生活聯絡到一起,直指人心,我的解讀方法為了給普通百姓一種信心。因為我本身雖然是教授,可並不是研究國學的教授,而是講授傳媒學的。大家看我的書會感覺到與以往專門解釋《論語》的書有些不同,因為我不是從學術理論的角度去詮釋,而是從其外部進行拓展,把一些經典理論化成生活小故事讓大家能夠自己去感知、感悟。
進一步說,解讀《論語》就是還原經典的樸素意義,而不是站在儒學的角度去做靜態展示。為什麼我的書中文版名叫做“心得”?即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一己所得,千萬人有千萬人的所得,那麼這種心得的延伸首先作用於人心。比如中日兩國人民都喜愛《論語》,並且經常去學習、感悟它,這就會形成我們共同的心得。
裡村: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和弟子們的對話集,經過於丹教授的解讀,給現代的人們提供了一套非常好的人生教材。我們日本人都把孔子比作是至高無上的聖人,是萬眾敬仰的聖賢。那麼,在於丹教授你的心中,孔子是什麼樣的?
于丹:我可能跟你們不一樣。在我眼裡,孔子不是一個我敬仰的聖賢,而是一個我喜愛的樸素並且溫暖的長者,他為人特別厚道,對人不尖刻,一向以“恕”道對人,即寬恕包容,《論語》中描述過這樣的情景。孔子不愛說話,有一次他上課時感嘆:“予欲無言”,即我不想說話了。學生問:老師你不說話,“小子何述焉?”即我們轉述什麼呢?孔子淡淡地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焉?”孔子就是這樣,身體力行勝過言傳。
孔子是一個有道德心的人,他身上永遠有一種溫暖的光彩,所以他才能穿透千年的塵埃,總是能給予我們以心靈的撫慰和溫暖,他是一個最樸素道理的昭示者。
裡村:前不久,日本一家新聞報道說:中國開始復古,于丹講經要復興古代文化……你是如何看待這條報道的呢?
裡村先生訪談于丹(2)
于丹:我從來不認為古代文化會消亡。應該說,古代文化見之浩繁,也有諸多層次,不是說所有的文化研究都能收到復興這個概念的,我們只能讓大家對國學——這種中國人血脈的源頭,能夠心存牽絆,能夠在21世紀我們越來越趨向國際化的時候,找到中國人樸素的人生座標,找到心中的一種生活原則。
裡村:中國現在提出的“和諧社會”和“以人為本”,源自孔子的“禮之用,和為貴”,“仁”、“義”、“禮”、“信”思想,也是中國現代領導人重視儒教的表現,那麼,你如何理解《論語》經典的現代意義?
于丹:有一些真正的經典,它不會隨著時間改變而改變。因為它許多東西是關乎人情的,比如說《論語》,它的核心就是仁愛,而且講的是和諧,即將心比心。其實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會遭遇到各種困境和問題,如果今天在《論語》中找到一種樸素的化解方式,就可以讓大家生活得更自信,提升每個人的幸福感。所以,中國的經典是以一些非常簡單樸素的句子,在訴說著一些恆久的、雋永的道理,指導我們今天人生的去向。我想,認知心靈,從古聖先賢那裡找到一點簡單道理,以生活為依據,這就是今天重讀經典的意義和價值。
裡村:正是《論語》的能量與于丹心得的能量集合,才產生了中國今天這種“儒學核反應”的聚變,並且影響到日本。有人說,于丹給日本人送來了一劑“漢方湯藥”。于丹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當今人們的心靈缺乏某種撫慰,精神上存在著某種飢渴。有人說你是最受日本人歡迎的“名中醫”,可以治好日本人的“心病”和“現代病”。
于丹:你過獎了。我想這不是我本身有多大能量,是《論語》本身有如此大的價值。我曾說過:《論語》的溫度是不燙手也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