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2/2 頁)
功了&ldo;t-7&rdo;型液體探空火箭,火箭直徑只有250毫米,起飛重量190公斤,發射高度8公里。雖然它像個大炮仗,但它畢竟是中國人研製出的第一枚探空火箭。
這一年的4月18日,父親在張勁夫、郭沫若、錢學森等人陪同下,冒雨來到位於上海江灣機場內的簡易試車臺,觀察了&ldo;t-7&rdo;火箭發動機的熱試車,對研製火箭發動機的專家們給予了熱情的鼓勵。
5月28日,毛澤東在上海科技展覽會上察看了這種探空火箭後,大加讚揚,勉勵說:&ldo;8公里,那也了不起。&rdo;
毛澤東似乎意猶未盡,又說:&ldo;應該是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rdo;
1960年4月18日在上海,父親(左四)、張勁夫(左三)、錢學森(左二)
視察探空火箭發動機試車情況
5個月後,發射重量達1138公斤,飛行高度60公里,攜帶25公斤氣象探測儀器的我國第一枚t-7型高空氣象火箭,在安徽省廣德縣山區發射成功。這應該算作中國人在人造衛星的研製中取得的第一個重要成績。
但是,由於3年經濟困難的影響,由於蘇聯單方面撕毀新技術協定,在國防尖端專案研究&ldo;縮短戰線&rdo;的政策調整中,中國的衛星研究,先是悄悄地退到一旁,然後便是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這顆衛星,本來可以早一點上天的(1) 連載:山高水長 作者:聶力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1964年,中國的地對地彈道飛彈、原子彈先後炸響,震驚世界。沉默了許久的衛星,又提到了議事日程上。
1965年初,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向周恩來遞交了一份關於儘快規劃中國人造衛星問題的建議書,引起周恩來的關注。 差不多與此同時,錢學森也寫了一份建議書,建議我國暫停研製的人造衛星,應該重新上馬。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