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4/4 頁)
烈,更為具體,更富於肉體性的意味。他熱烈地愛上過厄拉莉·福庫,福樓拜描繪他們的愛“像雪原上的日落那樣美麗”。他也愛過露易絲·高萊特,並常與她一起共享肉體的歡樂。不僅如此,他還相當頻繁地與妓女來往。照他的說法是,他對妓女們有一種特殊的嗜好,並且總是經常去滿足這種嗜好。福樓拜一生未婚,他之所以不結婚並非是不能結婚,而是不願結婚。獨身能夠讓他享受更為充分的自由。在這一點上,他的弟子莫泊桑、文學好友龔古爾兄弟與他並無二致,他們都認為婚姻是種束縛。沒有這種束縛,他們可以更隨意地去放縱自我。雖然感官上的享樂不能代替那種永恆完美的愛,但崇高而永恆的愛也不可能代替肉體的歡樂。精神之愛並不能阻止人去尋求性愛生活。
作家、藝術家常喜歡宣稱,他們的信念最為堅定,他們的信仰不可搖撼。事實上,他們的信仰只是基於感覺的一種認定,是建立在理想之上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一旦他們看到現實與他們所願意相信的生活世界相左,他們馬上就會放棄原有的信仰,而改信其他的東西,他們總是左右搖擺,無所適從。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曾反覆多次地批評高爾基在政治上的不堅定性、搖擺性。其實除了他們不著邊際的理想之外,除了抽象的善和人道主義之外,他們很難相信什麼。他們是最無信仰的人,他們甚至對於自己所相信的東西也經常懷疑。他們只是根據自己所親身經歷的生活來決定相信什麼,他們只相信自己樂於相信的東西。安德烈·紀德曾經說過:“重要的是你看,而不是所看到的東西。”
作家、藝術家就信仰而言是最善於變化的,紀德這位“20世紀法國文學界首屈一指的人物”是藝術家在信仰上充滿矛盾而又最富於變化特徵的最佳代表。紀德最早是自然本能的崇拜者,而後又分別是背德主義者、虛無主義者、利己主義者、利他主義者、人道主義者、共產主義者、同性戀者、悲觀主義者、天主教徒、新教教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既讚揚賣國政府首腦貝當元帥,又讚揚抗德運動領袖戴高樂將軍;既對丘吉爾表示敬佩,又為德國法西斯的巨大力量所感動。總而言之,紀德什麼都是,又什麼都不是。感覺到什麼就是什麼,感覺變了一切就都會變。作家、藝術家在這一方面最缺乏穩定性和長遠性。對於政治家來說,他們從來都靠不住,他們只有被利用的價值,而不能作為依靠的力量和物件。在現實生活中,作家、藝術家由於其理想性幻覺的影響,往往會顯得十分狂熱,在某一生命階段表現出巨大的熱情,彷彿可以為某種他們堅信必將成功的事業而奉獻自我的一切;可一旦稍遇挫折,他們馬上就會跌進悲觀主義的深淵中,或龜縮排自我的封閉世界,或遁入自然世界之中。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十二 最矛盾、最分裂的集合體(6)
自由,是作家、藝術家對於人的本質所作的描述。他們自身的藝術創造就是這種本質的顯現。然而,人的自由並非是無限的。人的生命活動受制於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盧梭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人是自由的,但又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人享有有限的自由,而又在無限的絕對意義上被限定,個體因無法脫離他人存在而不可能不受制於他人,即使是統治者也要受制於被統治者。人更擺脫不了自然世界的法則,擺脫不了自我存在的物役和形役。人可以在精神上超越有限的世界,進入自由境界,但這種超越只能是暫時的,他很快就會跌進物質世界的牢獄。其實,即使是體現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