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這已經不是學霸二字能形容的了(第2/3 頁)
聲的教室後方迅速重新沸騰起來。
在90年代中期,超視距作戰是空軍最亟待解決的課題,可以說有沒有超視距作戰能力就是0和1的差距。
也正因為如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可以安裝大口徑雷達的“尖頭飛機”就是先進的代名詞,只有數量不多的殲8b和蘇27有這種特徵。
而今天,他們竟然看到了一架同樣擁有這種特徵、可以安裝雷達的殲7改進型!
不要看30-40公里這個數字好像不大,要知道90年代美軍主力的ai7f空對空導彈,迎頭攻擊的最大射程也就40公里而已,我國從義大利購買的阿斯派德以及在此基礎上仿製的霹靂11,射程更是隻有30公里,所以這個560的機頭在眼下已經夠用了。
更不用說在這個基礎上,飛機的飛行效能不僅沒有降低,反而還有所改善!
“這個殲7改進型如果搭配霹靂11的話,那就已經和f16差不多了啊!f16帶ai7也就能打個三十多公里的樣子。”大多數學航空的人對於空軍還是有一些瞭解的
“嗯,也就是航程方面可能還有一定差距,畢竟飛機體量擺著。”另一個人看上去要理智一些,但語氣中明顯也帶著興奮。
“嗐,航程短叫什麼問題,咱們又不像美國佬一樣去欺負別人,我看吶,要是年初的時候咱們能有200架,不用,能有100架這種改進型殲7,那兩艘航母肯定不敢這麼猖狂!”
這句話瞬間獲得了周圍人的一致贊同。
雖然我國的航空工業還比較落後,但是殲7還是可以敞開了供應的,只不過當前型號的殲7造出來就已經落後,所以只能維持少量生產而已。
一時間,雖然大家的看法還不統一,但整個教室裡的人幾乎開始討論這架飛機的效能、成本、製造難度甚至裝備部隊的前景。
實際上不僅後面的學生,就連幾個評委老師都開始考慮,這個改進型號是不是真的有落地的可能性?
“小常啊,你的設計,雖然還有些待完善的地方,但從我個人來講,已經沒什麼好問的了,如果讓我來操刀,肯定拿不出比這更好的方案。”
四個評委中年紀最大的李光教授摘掉老花鏡說道,看向常浩南的眼神中也帶著欣慰:“所以我想問一下,你覺得這架飛機在製造上還有什麼需要解決的問題麼?”
這幾乎已經是不可能更高的評價了,要知道這門課只是要求進行氣動設計而已,製造方面的問題,並不在考核範圍之列。
而常浩南早就對此有所準備。
“李教授您好,這個問題我們在設計之初就已經考慮過,這個改進型號與原型號有60的零部件可以通用,新的零部件效能要求大體上也沒有超出米格21f的水平,不過考慮到雷達的重量,為了保持氣動平衡,在進氣道和雷達罩部分需要應用一些複合材料減重,用量佔機體總材料的大約2。”
2用量的複合材料對於華夏航空工業來說不能算新鮮事物,此前在殲7、殲8b和殲轟7上面都已經有過經驗。
因此這個回答基本就相當於‘沒有什麼需要解決的問題了’,但直接這麼說又顯得不夠謙虛,才找了個不算問題的問題。
“我看,有條件的話,是不是可以造一個縮比模型出來,去綿陽那邊吹一下風洞試試看?”
劉洪波的聲音不是很大,而且是對著另外三個老師說的,但還是有人聽到了這句話。
綿陽的風洞可不是學校實驗室裡的小打小鬧,去那裡試驗,哪怕只是個縮比模型,也意味著方案真的有落地生根的可能。
要知道這只是個大三的課程設計而已!
本來已經有所沉寂的討論聲再次響了起來,只不過這一次,更多人的注意力轉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