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八寶粥賑災(一)(第1/2 頁)
“甜味的乾果饅頭,自然是好吃的。陳官人還可試試一種鹹甜味皆有餡兒,將鹹鴨蛋黃蒸熟後,與瓊脂粉、糖粉搗碎,加些鮮酪漿和酥油,搓成團後包入饅頭皮子裡,再蒸熟即可。”
姚歡說的,就是現代粵式點心裡的“鹹蛋黃流沙包”的做法。
北宋時候已有鹹鴨蛋,開封人端午節都吃,姚歡也常在南貨集市上看到過承州的鹹鴨蛋賣。
繼杏仁豆腐甜品之後,姚歡還想試做這款鹹蛋黃流沙包的。
咖啡豆若是找不到,那就開茶坊,左右都是需要新奇菓子做點心類招牌的。她還是個現代人時,去日本京都旅遊,在祇園看藝伎表演前,店家招待的煎茶,就配了各式麵點菓子。
陳皓聽姚歡說的這種新式餡兒,兩眼放光,喃喃唸了一遍方子,喜道:“聽來很有趣致,如此調和,因加了酥油乳酪,饅頭蒸熟後,餡兒是否會如油脂般流動?”
喲,小夥子可以,果然是有美食實踐經驗,一聽就能聯想到餡兒是半流體狀,絕非紙上談兵門派的。
姚歡點點頭,但未再展開。
她方才見到這些乾果子,想的實則是另一樁食物。
她所有所思道:“楊翁,這些果子雖還能用,但教洪水浸過,這深秋季節又無熾烈陽光,無處可曬,與那半個倉的稻米一樣,不宜放過十日。”
陳皓道:“朝廷給太學的米糧向來充裕,現下大災剛過,太學未復課,統共沒幾個人,十日怎吃得完,不如給周遭百姓送去吧……”
“阿兄,不可好心辦壞事。”
陳皓這邊話音未落,他們幾人身後就響起一個還稚嫩的聲音。
卻是姚汝舟和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發聲阻止陳皓的,便是那穿著樸素衣褲的半大少年。
“阿弟,我怎地好心辦壞事了?”
那少年走上來,向楊翁和姚歡見了個禮,侃侃道:“分發軍帳,安置廬舍倒塌的災民,是樞密院的事。籌募義糧,分賑災民,是開封府的事。太學何來此職?無職,便無權。再者,太學的米糧肉蔬,皆是朝廷給用,平日裡亦要交清賬目,若就這般給了百姓,將來有人問起,分賑、領用,以何尺度為標準,為何給街東不給街西,為何給這家稻米而給那家果子,蔡學正如何說得清白?蔡學正自是問心無愧,但豈知沒有小人嚼舌,誣毀蔡學正以分賑之名、行貪墨之實?”
他這滔滔江水似的一番話,說得他兄長“唔”了好幾聲,蹙眉默思,顯是覺得幼弟所言很有些道理。
姚歡心中,更是嘖嘖讚歎。
這少年看著也就比汝舟大個四五歲,怎地思路和表達都如此練達成熟?是天賦還是家學淵源?
姚歡和聲細語地問道:“這位是陳官人家的小公子?”
“阿姊,他叫陳東,方才已帶著我清掃了半條迴廊啦。”
不待陳皓介紹,汝舟搶先向姐姐報告自己新交的朋友。
陳什麼?
陳東?!
“姚娘子,在下丹陽陳東,今日隨阿兄來太學,見令弟如此年幼,竟也一聲不吭地鏟泥掃水,甚為感動,怎能不盡幾分綿薄之力。”
這少年只要開口,就是文鄒鄒一長串兒話,簡直比他哥哥還更像太學生。
姚歡卻只分了一半心思在聽他自報家門。
另一半心思,自然在感慨,今日竟又解鎖了這時代的一個名人!
不,更準確地說,應是三十年後的一個名人。
姓陳名東,丹陽人,靖康之恥時不惑之年,那麼如今確實十歲左右。
應該就是他了。
三十年後,徽宗內禪,欽宗即位,一個叫陳東的太學生,對朝廷奸臣當道、誤君誤國的局面痛心疾首,聯合一眾愛國學生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