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5 頁)
來社會的完全重構。
在經歷所有這些變化的過程中,人們開始對倫理學有了不同的思考,這並不奇怪。以往的思考方式已經過時,面臨著挑戰。在這種背景下,邊沁對新的道德概念的論證有著強烈的影響力。他提出,道德不是要取悅上帝,也不是要忠誠於抽象的規範。道德是要使世界有最大可能的幸福。
邊沁認為,有一個終極的道德原則,即功利原則。這個原則要求我們,總是選擇給每個相關的人帶來最好結果的行為或社會政策。或者,正如他在法國大革命那年出版的著作《道德與立法原理》(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一書中所說:
功利原則是指這樣的原則,它按照看來是增加還是減少利益相關者的福利的傾向,來決定贊同或反對任何一個行為。
邊沁是一群哲學激進者的領袖,他們的目的是根據功利主義路線改革立法和英格蘭的機構。詹姆斯?穆勒是他的追隨者之一,他是卓越的蘇格蘭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詹姆斯?穆勒的兒子約翰?斯圖亞特?穆勒成為下一代提倡功利主義道德理論的領袖。這樣,功利主義運動甚至在他的締造者去世之後仍在持續,而沒有衰退。
邊沁是幸運的,有這樣的弟子。約翰?斯圖亞特?穆勒所提倡的功利主義甚至比他的老師的理論更精緻、更有說服力。在他出版的小冊子《功利主義》(Utilitariani*; 1861 )中,穆勒以下面的方式呈現了這一理論的主要思想:首先,他說,我們應當預想某種我們願意看到它出現的諸事的狀態——在這種的狀態中,人們儘可能地幸福康寧。那麼,我們就應當在可能的範圍內,試圖使這種狀態出現。於是,在決定做什麼的時候我們應當問:什麼樣的行為過程將會推進所有受影響的人的最大幸福。從這種觀點看,道德要求我們做最有利的事。
乍一看,這不像一個激進的觀點,事實上,它看起來像是很溫和的老生常談。誰會與我們應當反對受罪、推進幸福這樣的觀點進行辯論?然而,邊沁和穆勒正以他們自己的方式,領導著一場像19 世紀的其他偉大理性革命(如*和達爾文所領導的理性革命)一樣激進的革命。為了理解功利原則的激進性,我們不得不鑑賞一下在它的道德圖畫中省去(le*e out )的是什麼:所有對上帝和“寫在天堂的”抽象道德規範的參照都一去不復返了。道德不再被理解為對某種既定的神聖法典或一系列頑固規範的忠誠;正如彼得?辛格後來所說,道德不是“使人不快的、清教徒般的、主要被設計為阻止人們獲得樂趣的禁令體系”。可以說,道德的目的是這個世界上人們的幸福,而不是別的;並且道德允許我們——甚至要求我們——去做任何對促進幸福具有必要性的事情。這在那個時代是一種革命性的思想。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6章 功利主義進路(2)
我認為,功利主義者和哲學家一樣,都是社會改革者。他們想使他們的學說不僅在思想界,而且在實踐上產生不同的效果。為了解釋這一點,我們簡短地考察一下功利主義哲學在兩個相當不同的實踐問題中的含義:安樂死和對待動物的問題。無論如何都難以透過這些問題徹底研究功利主義的實踐應用,並且它們也不一定是功利主義者認為最緊迫的問題。但是,它們能夠對功利主義進路給予較好的說明。
第一個例子:安樂死
馬休?唐納利(Matthew Donnelly )是一位物理學家,他在工作中和X 射線打交道30 多年,可能是因為過多地照射了X 射線,他得了癌症,切除了一部分下顎、上嘴唇、鼻子、左手,還有右手的兩根手指。他的左眼也瞎了。唐納利的醫學知識告訴他,他只能再活一年左右的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