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第2/2 頁)
一樣,盡最大的努力去激發德國內部的反希特勒勢力。可是從1940年起,德國反希特勒的人物曾多次努力想得到英國的幫助,而每一次都受到冷遇和拒絕。 [ 作者註:參見李特爾著《德國的抵抗》,第212頁。 ] 邱吉爾對希特勒有一種盲目的仇恨,因此,他把所有的德國人都看作是一丘之貉。這樣,他也就犯了和希特勒一樣的錯誤。希特勒就是沒有在蘇聯人民當中把擁護史達林和反對史達林的區別開來。邱吉爾不僅沒有與德國內部的反對勢力合作,反而想用杜黑主義的思想對德國採取戰略轟炸,破壞德國的民族精神。 [ 作者註:參見下面第7節。 ]
第二,根據英波條約,英國政府應該對波蘭盡保護的義務,因此,在波蘭被瓜分,而史達林的罪惡與希特勒的罪惡一樣深重時,邱吉爾不應該那樣衝動地投入到蘇聯的懷抱中去。他應該等待,等待史達林向他求援。到那時,他就可以要求史達林首先廢除1939年8月23日的蘇德條約,要求他釋放所有的波蘭戰俘。只有同意了這些條件,他才向俄國提供援助。
第三,他應該懂得,以史達林來取代希特勒是既得不到道義上的優勢,也沒有政治上的優勢。而且,事情果真如此,那就不僅在政治上使戰爭失敗了,而且使歐洲的權力平衡也終要操縱在俄國人手中。
凡此種種,都是對政治手腕的一種否定,而在這種否定中,邱吉爾有自己的夥伴,他就是美國的羅斯福總統。
五、 羅斯福總統的反日親俄政策
1939年10月18日,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在他的戰時日記中寫道: &ldo;到目前為止,就英國來說,戰爭已經不是單純的海軍的事務!就法國來說,它也並不只是陸軍的事務!戰爭,已經成為一種思想體系的鬥爭。它是史達林主義對歐洲主義的戰爭。西方同盟國中的戰爭指導者,如能早些認識這一點,那麼對他們來講,結果定會好些。現在,歐洲正形成一種比戰爭更壞的局勢。&rdo; [ 作者註:弗朗西斯&iddot;尼爾森著《歐洲的悲劇》,(1940年版),第1卷第156頁。 ]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