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第2/2 頁)
史達林著《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見《史達林選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上卷第439頁。 ]
按照馬克思的理論,戰爭與革命這兩個詞是可以互換的。如果能把一個國際性戰爭或是帝國主義戰爭轉變為內戰,也就是說,讓敵人自己消滅自己,那麼,一定可以在這中間找到節約力量的最高原則。這些戰爭的目的是要使它們成為革命的&ldo;助產士&rdo;,其方法是不斷地利用政治和心理攻勢:象系統的宣傳,煽動罷工,暴動,叛亂等。有一點要記住:在純粹的軍事戰爭中,預備隊要到交戰國的武裝人口中去尋找;在革命戰爭中,預備隊卻要到敵國對立的階級中去尋找,也就是到不用意的無產階級中間,到它的殖民地和少數民族的解放運動中間,以及到非無產階級的派系中間去尋找。
正是為了這種的目標,紅軍從一開始組建起,便被訓練成為不僅是一種軍事工具,而且還是革命的工具。據皮埃爾&iddot;費爾瓦克記載,圖哈切夫斯基在1920年侵入波蘭時,他的軍隊只有二十萬人,而隨從人員卻有八十萬人,其中包括有政工人員、警察和搶劫者。這些人的任務是要把那些被征服的地區布林什維克化,消滅富人,槍斃所有的資產階級和貴族。 [ 作者註:皮埃爾&iddot;費爾瓦克《紅軍領袖圖哈切夫斯基》,(1928年版),第124頁。 ] 當然,八十萬人這個數字可能有些誇大,但數字很大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圖哈切夫斯基自己也曾告訴我們說,在他的軍隊前面,有一支宣傳隊伍開路。對此,達貝隆勳爵也曾這樣寫過:
&ldo;莫斯科派出了大批的偵探、宣傳家、秘密使者和秘密友人,他們進入波蘭領土,瓦解波蘭人民中一些人的抵抗意志……這些非武裝人員的工作,和軍事壓力所產生的效果是同樣有效的。他們所採用的方法是避免正面進攻,而以側面進攻、滲透和宣傳來包圍敵人的陣地。&rdo; [ 作者註:《世界上第十八次決定性會戰》,第28頁。 ]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