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5 頁)
23方,可見姜的重要性。不過,方老提醒我們,姜在入藥之時,需要區分生薑與乾薑,雖然都是姜,但功效不同。
1。生薑
生薑味辛性溫,長於發散風寒、化痰止咳,又能溫中止嘔、解毒,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及胃寒嘔逆等病,前人稱之為“嘔家聖藥”。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生薑是這樣評價的:“姜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疏可和,可果可藥,其利溥矣!”
第一章 方和謙(3)
2。乾薑
乾薑性熱,辛烈之性較強,長於溫脾胃之陽,兼能溫肺化痰,臨床上常用於治療中焦虛寒、陽衰欲脫與寒飲犯肺喘咳等病。金代名醫張元素對乾薑是這樣評價的:“乾薑氣薄味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又曰:大辛大熱,陽中之陽,其用有四,通心助陽,一也;去臟腑沉寒痼冷,二也;發諸經之寒氣,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這是對乾薑的臨床應用言簡意賅的總結。
健康回音壁
按中醫理論,生薑是助陽之品,自古以來中醫素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之語。宋代詩人蘇軾在《東坡雜記》中記述杭州錢塘淨慈寺80多歲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薑40年,故不老雲”。傳說,白娘子盜仙草救許仙,此仙草就是生薑芽。生薑還有個別名叫“還魂草”,而薑湯也叫“還魂湯”。
藥膳革命:藥膳≠藥+食
大師手記
食療食養是中國飲食文化與中醫藥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廚師調五味,醫生亦調五味,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之處,對食療的把握即是將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摘自《市場報》
國醫釋讀
食療,又稱食治,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還可以療疾祛病。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宮廷醫生中便有“食醫”,即透過調配膳食為帝王的養生、保健服務。
俗話說:“藥療不如食療。”以食物為藥物具有無副作用、價格低廉、無痛苦等諸多優點。但是,近年來國人逐漸對食療、食養敬而遠之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把藥膳曲解了。多數藥膳只是藥與食的簡單組合,功效比不上喝湯藥,味道還非常奇特,讓人難以長期食用,生病了倒不如喝一碗藥再去吃美食。
方老認為,藥膳絕不是“藥+食”這麼簡單,必須將飲食與醫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無論是從歷史源流、方藥構成、製作過程、科學分析各個方面來看,還是從煲、燉、蒸、煮、粥、酒、汁、茶、麵點等烹飪技藝來看,它都是飲食與醫藥的精華所在。“從作為膳食的一方面來說,首先應滿足食物應該具有的色、香、味、形、觸等基本要求;而從作為藥的一方面來說,應儘量發揮食物本身的功效,並進行合理搭配,辨證用膳。即使需要加入藥物,藥物的性味也要求儘量甘、淡、平和、無異味,不能因用藥就丟了膳。”只有這樣,食療才能夠成為一種享受,為大家廣泛接受。
健康回音壁
食療是一項需要高超技術的工作,在古代,只有帝王與貴族才能享用。這裡,我們為大家推薦幾種簡單有效的宮廷食療方:
1。宮廷核桃鴨子
【材料】老鴨1只,核桃仁4兩,荸薺3兩,雞肉泥2兩,蛋清、玉米粉、料酒、鹽、食油、蔥、生薑、油菜末各適量。
【做法】(1)將老鴨宰殺後用開水汆一遍,裝入盆內,加入蔥、生薑、食鹽、料酒少許,上籠蒸熟透取出晾涼,去骨,把肉切成兩塊。
(2)把雞肉泥、蛋清、玉米粉、料酒、鹽調成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