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5 頁)
,一瓢飲”語出《論語·雍也》,原文為: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是孔子讚美其弟子顏回的一段話,認為顏回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非常可貴。
有了椿根皮,拉肚子不用愁
第一章 方和謙(2)
大師手記
椿根皮性味苦澀寒,入胃、大腸經。有燥溼清熱、澀腸止瀉、固下止帶或澀精止遺、驅蟲殺蟲之功能。
——摘自《方和謙》
國醫釋讀
椿根皮分為兩種,一種是香椿樹的根皮,一種是臭椿樹的根皮,其中臭椿樹的根皮又叫樗白皮。不過,由於二者的主治功能大體相同,因此中醫使用中通常不加以區分。
中醫認為,椿根皮為清熱燥溼的藥物,具有收斂固澀作用,故能止帶、止瀉、止血固經。在臨床上用於溼熱帶下,常與黃檗、白芷、白芍等配合應用;用於溼熱痢疾、腹瀉等症,常與黃連、黃芩、木香等配用;用於血熱所致的月經過多、漏下不止等症,常與龜板、白芍、黃芩等同用。此外,用椿樹根煎湯外洗,還可用於治療面板瘡癬等病。
方老在他60餘年的中醫生涯中,總結了不少椿根皮的治病經驗,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將椿根皮炒黑後,治療婦女體虛引起的月經過多及產後出血不止,效果極好。
2。椿根皮有收斂的作用,經過蜜制後,治療久瀉久痢療效顯著。
3。患有慢性痢疾或結腸炎的病人,症見腹痛綿綿,大便每日數次,質稀而黏,或有膿血便者,可用椿根皮與香砂六君子湯合用,見效頗快。
4。椿根皮藥性寒味苦,脾胃虛寒者應慎用。
健康回音壁
關於腹瀉,民間有許多偏方、驗方,有需要的讀者可以一試:
1.鮮桃治腹瀉
發現便溏或腹瀉初發,速吃鮮桃(飯前吃鮮桃一個,飯中食大蒜1~2瓣),腹瀉立止或大為減輕。
2。大蒜治腸炎腹瀉
蒜剝皮洗淨,用刀削去蒜瓣的頭尾和蒜的膜皮。拉肚子時,大便後先溫水坐浴,再將削好的蒜送入直腸裡,越深效果越好。一般情況下,放入蒜後瀉肚即止,五六個小時後排便即成條形。每次放一兩瓣,連放兩三天,大便即可正常。採用此法應注意手的消毒。
3。熟吃蘋果可治腹瀉
把洗淨的蘋果放入碗中隔水蒸軟,吃時去掉外皮,一日3~5次。小兒腹瀉初起效果最佳。
4。鮮姜貼肚臍治嬰幼兒拉稀
嬰幼兒拉稀久治不愈,可把鮮姜剁成碎末,放在一塊藥布上,貼在肚臍處,用橡皮膏粘牢即可,此法立竿見影,屢試不爽。
5。雞蛋黃烤油治嬰兒腹瀉
拿沙鍋將7個熟雞蛋黃慢火烤,油烤出來隨時用勺盛出,烤出的油分3天服完,每天早、中、晚3次或多幾次,飯前飯後均可。輕者一劑即愈,如不愈再服一劑。
6。茶葉炒焦治腹痛瀉肚
將茶葉(不論何種茶葉)用鐵鍋在火上炒焦後,沏成濃茶,稍溫時服下,腹痛瀉肚即能緩解。
人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姜
大師手記
臨床用“姜”要把握好分寸。“姜”在臨床應用中有生薑(煨姜,生薑皮)、乾薑(炮姜)之分,其功用是不盡相同的。
——摘自《方和謙》
國醫釋讀
姜不僅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調料,同時也是效用極廣的藥物。平常有個感冒發燒的,老百姓都喜歡熬薑湯喝。不僅如此,在中醫用藥當中,姜的使用率也非常高。在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共擬用113方,其中用生薑的有37方,用乾薑的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