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驚雷(第2/2 頁)
在無中生有,變化之中,變化使得進步,變化使得發展,不變則必將導致滅亡。”
“比如,外族變化發展,而我等固步自封,尊崇先輩之法,固步自封,則必將導致落後,招致滅亡。”
“道家講求陰陽調和、五行平衡,而變革則是緩緩地改變天平兩端的重量,改變其已有的平衡,必須慎之緩之。否則必將招致反彈動盪。”
劉棠聽到諸家辯論,心中感嘆道:“裂啟計劃終究是不能夠公之於眾,談論的方向的方向偏差太大,怕是從這裡得不到什麼東西了。”
“有些東西過於理想、不切實際,不過變法圖強倒是可以敲板確定了。”
今日,儒家被指桑罵槐、意有所指了半天,但無奈今日辯論的題目的確對儒家並不友好,並且荀夫子已經告誡過眾人,要“忍”。
因此,論辯至此,儒家尚無一人發言辯論。
倒是,譚正知曉劉棠今日前來的目的,介面說到:“恭親孝悌、仁義禮教,是維持人倫的基礎,更是人類存在的必需。”
“儒家的確在有所方向上過於理想,但並不是全無可取之處,之時亟須改變而已。我敢肯定,在不久的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之時,儒家必將大行其道,在百年、千年或許萬年之後,或將被人們奉為圭臬。”
“至於如今的三國之勢,齊國在三國之中,地盤雖小卻壓迫感十足,民心歸附、王庭穩定團結,大有可為。”
“只是齊國地處東南,北、西分別為晉、趙二國,難以擴張,向東則是沿海,唯有南進。”
“晉國最為強大,趙國次之,如今,唯有與趙國結盟,共拒北晉,且精心發展國內。”
“我在晉國待過兩年,發現晉國雖佔據五州之地,明面強大,卻勢力割據,相互排斥。我估計,不出五年,晉國必生內亂,倒時,我齊國業已發展五年,足以聯合趙國北伐。”
“事後,趙齊割據相對,而齊國賢能齊聚,只需修養數年,必可一舉攻破趙國。如此,則大事可成。”
就在眾人納悶於儒家學子竟對戰爭要事誇誇其談時,荀夫子說到:“師侄言之有理,儒家是要有所改變了。”
丞相劉棠說到:“譚先生言之有理,深合當今齊國的發展之道。我將請奏大王,加封先生為上大夫,專享貴族之起居。”
劉棠見事情終於引入正軌,笑道:“眾先生若有更深的見解,嘲諫策論,皆可直言。”
眾人見譚正直接被許諾為上大夫,當即緊隨其後,直言齊國發展、王霸之道,卻無一為劉棠所看重。
玄皋見狀,知道契機已經出現,當即朗聲說道:“我有一問,不知眾位先生能否作解。”
稷下眾先生從未見過或者聽說過玄皋的存在,卻又敢在這種場合大聲發文,紛紛轉頭觀望。
荀夫子聽譚正說過玄皋的存在,說到:“稷下學宮眾人皆平等,但有疑問,皆可發文。”
玄皋頷首作揖表示感謝,隨後說道:“眾所周知,齊國最為弱小,卻發展迅速,實力增長為人所憚。那麼假使晉要滅齊,許趙以利,趙隔山觀虎鬥,齊當如何?”
“又或者,晉、趙聯合,共分齊國,不予齊發展之時間,齊又當如何?”
而稷下學宮的先生們亦是議論紛紛,或有認同玄皋疑慮的,在思索其可能性的,或有直接批駁玄皋的,或有在思索對策的……
玄皋的發文如一聲夏初驚雷劃過稷下學宮,振聾發聵。
一時間,論辯大堂嘈聲四起,熱鬧非凡。
畢竟,在大多數人看來,趙、齊弱小,唯有二者聯合才是正道。
眾人沒有看到的是,劉棠聽罷玄皋的問題,疲勞的雙目之中瞬間煥發出光彩,炯炯有神地看向玄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