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驚雷(第1/2 頁)
齊國的法治思想獨樹一幟,被稱為東方法家或齊法家。
齊國是“法家”的策源地,同樣也是法家思想最先付諸於實踐的地區。
相傳,數百年前,齊王與禹聖的祖先姒伯,曾輔佐堯聖和舜聖制禮作教,立法設刑,創立禮法並用的制度。
之後,禹聖建立大夏王朝,令齊威王祖父地將姒濩在揚州境內試驗新法。自地將開始,簡禮從俗,法立令行,禮法並用成為齊國傳承不廢的治國之道。
本來揚州的法治之道已經初具形態,二代夏王亦是打算將其推廣至整個九州。但隨著九州紛亂起,此事只能不了了之。
得益於齊國法治的氛圍,法家門派隨即在齊國誕生。
劉棠輔佐齊景公治齊,一方面將禮義廉恥作為維繫國家的擎天之柱,張揚禮義廉恥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強調以法治國,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雖然其中難點重重,但齊國也正逐步變成這樣的國家。
九州紛亂起,天將查明法治的益處,隨即在冀州宣傳法治理念,並招攬、培養法家能人。
經過長久的演變,法家最終分為齊法家和晉法家兩大陣營。
申害講解過法家的緣由演變後,繼續說道:“晉法家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而我們齊法家主張以法治國,法教兼重。”
“晉法家奉法、術、勢為至尊與圭臬;齊法家既重術、勢,又重法、教。”
“我們認為,唯有在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方能促進生產,充分發揮百姓的生產力。”
“只有在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立郡縣,君主專制,集權於中央,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方能消泯戰亂異變。”
“思想和教育方面,以法為教,摒棄所謂的驕傲與矜持,以吏為師,方能真正獲得學問知識。”
“我們反對儒家的“禮”,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
“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件的所有權。‘興功懼暴’,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統一戰爭的勝利。”
“歷史長河是前進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法古循今只會止步不前,因循守舊實乃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家每逢辯論,常與儒家爭,二者卻從未決出勝負。但今日論辯的題目為天下局勢,齊國立足之道,儒家眾人自知不能誇誇其談,過於理想的隨意套用。
“我同意申公的說法,天下大亂,實乃不公,貪婪乃人之通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分貴賤、親疏、上下、等級。如此,人各有所得,各得其樂,則罪惡災難可消泯。”
“尚賢、尚同,任人唯才,消除階級觀念,使天下大治,人人可透過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戰爭則可以杜絕。”
說話的人乃是當代墨家鉅子翟耀。
繼而,兵家孫啟說到:“我認同申公的強國之策,但消除階級觀念,使王侯大夫與黎民同列,實在是胡妄之語、不切實際。”
“唯有富國、強兵,方能有所震懾,外族亦不敢窺伺。加之律法、賢明政策,使得各行各業之人行事有所依照、惠得,國家才能安定。”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兵家重點在於指導戰爭,在不得不運用武力達到政治目的時,怎麼樣去使用武力,以對社會最小的損害達成目的。
兵家創始人是兵聖孫武,兵家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而孫啟即為孫武的後代,是當今兵家權謀一派的領頭羊。
雜家呂卉說到:“時移而治不易者亂,自古以來,萬事萬物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