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在唐以降先後入主中原的幾大非漢部族,幾乎無不既是騎射高手,又是燒烤專家。尤其是從清代開始,燒烤和“燕菜”(即中式燕窩席)便攜手進入了官方飲食的“滿漢體制”。
燒烤是“滿漢全席”上的一道“滿方”大菜,至於高潮,則由火鍋推出。今天粵式酒席上的“烤|乳豬”,其實就是從“滿漢全席”裡的“滿式燒烤”演變而來。
故“隨園食單”說,“今官場之菜,有滿漢之稱”,而“滿菜多烤煮”。後來魯迅先生也曾借題發揮道:“因此我們在目前,還可以親見各式各樣的筵宴,有燒烤,有翅席,有便飯,有西餐。但茅簷下也有淡飯,路傍也有殘羹,野上也有餓莩;有吃燒烤的身價不資的闊人,也有餓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
其實要論正宗,我一直懷疑,紂王首創的“炮烙之法”到底能不能算是美式BBQ的始祖。據《烈女傳卷七孽嬖傳》:“紂乃為炮烙之法,膏銅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輒墮炭中,妲己乃笑。”從基本材料和基本形態上看,其餘今天的美式燒烤已有七分相似。至於具體的“燒烤介面”,歷史上倒是存有一些爭議,《烈女傳》說是銅柱,《史記》認為是“銅格”,《荀子》則乾脆成其為“炮格”。如果後說成立的話,那麼它就更接近於現在燒烤所用的那種金屬網架。
原來真的有揚州炒飯
頂著全中國同行的壓力成功註冊了“揚州炒飯”的商標之後,揚州烹飪界緊接著便推出了揚州炒飯的“統一技術標準”,甚至還公佈了“建議市場售價”(每份25元),煞有介事,真的一樣。
雖然這道炒飯的名字就叫做“揚州炒飯”,但是,這並不表示揚州人就有足夠的理由透過“註冊商標”將其據為己有。否則的話,潮州人可以申請註冊潮州人的“潮州打冷”商標,臺灣人可以把臺灣人的“臺灣香腸”專營化,北京人就有理由不准你丫再烤“北京烤鴨”,你丫一烤,北京人立馬就打你丫的假。與此同時,福建人豈不是明天一早就能堂而皇之地向全世界公佈“福建炒飯”的“統一技術標準”和“建議市場售價”了嗎?好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接受了揚州炒飯的註冊之後,馬上就對媒體澄清道:作為一個註冊商標,揚州炒飯並不屬於通用名詞,餐飲菜譜名稱一般只註冊商標名稱,而不能註冊商品名稱。所以,其它餐飲商家同樣可以經營揚州炒飯。即使拋開這些不論,要把揚州炒飯註冊成一個具有排他性的商標,至少也得像“北京烤鴨”或者“香港腳”那樣有點確切的來歷吧。下面便是有關方面對“揚州炒飯”之歷史沿革所做的考據成果:
“揚州炒飯又名揚州蛋炒飯,原流傳於民間,相傳源自隋朝越國公楊素愛吃的碎金飯,即蛋炒飯。隋煬帝巡視江都(今揚州)時,隨之也將蛋炒飯傳入揚州,後經歷代廚壇高手逐步創新,柔合進淮揚菜餚的‘選料嚴謹,製作精細,加工講究,注重配色,原汁原味’的特色,終於發展成為淮揚風味有名的主食之一。歐美、日本、香港地區等地的揚州風味菜館,也紛紛掛牌售此美食,頗受歡迎。”
餘生也晚,且孤陋寡聞,所知者除了謝諷在《食經》中曾有“越國食碎金飯”(注:即蛋炒飯)之記載之外,剩下的還是“相傳”以及“相傳的相傳”。再不嚴肅的說,至少在像《隋唐演義》、《揚州畫舫錄》甚至《鹿鼎記》這樣不嚴肅的書籍裡面,我至今還不曾聞到過這碗蛋炒飯傳說中的甘香。
在揚州炒飯於香港及海外的中國餐館迎客的漫長歲月裡,揚州市大小飯館的菜譜上,是見不到“揚州炒飯”這四個字的。因此,揚州人今天所言之“在歐美、日本、香港地區等地的揚州風味菜館,也紛紛掛牌售此美食,頗受歡迎”。這話其實只對了一半。至少在1990年之前,香港人凡到過揚州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