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是純粹的感官問題。
不禁止一種食物,卻禁止這種食物發出它應有的氣味,這可能就是此案的耐人尋味之處。
臭豆腐之所以成其為臭豆腐,就是因為它是臭的,而且的確是臭的。這一點,沒有人否認。“不臭不要錢”,是古今臭豆腐販賣者們對於其商業信譽的共同承諾。
另外,臭豆腐之所以能立足於中華傳統美食之林,是因為它在市場上擁有足夠的、而且代代不絕的顧客群。
()免費TXT小說下載
當然,臭豆腐的反對者也一直存在著。他們對於此種事物的深惡痛絕,由一個驚歎號緊接著一個問號所組成:一、臭不可聞;二、竟然會有人愛吃這種臭不可聞的東西。
不過,人類對臭的愛好也是一直都存在的。“逐臭之夫”一詞,得之於《呂氏春秋》:“人有臭者,其兄弟妻子皆莫能與居,其人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悅其臭者,晝夜隨之而不能去。”
曹植《與楊德祖書》,對《呂氏春秋》記載的這種可能是被維納(Wiener,H。)懷疑為“氣味通訊系統的缺陷和誤解”的病變行為,做出了具有道德高度的闡述:“人各有所好尚。蘭茞蓀蕙損毀之芳,眾人之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英之發,眾人所樂,而墨翟有非之之論:豈可同哉!”
看起來,“人各有所好尚”的確是屬於個人自由的權利範圍,理應得到尊重。不過,曹植同時也承認,“逐臭”畢竟不屬於“眾人之所好”,只是一種小眾口味。站在“少數服從多數”這一全人類普遍原則的高度,曹植的陳詞與香港法庭在“美味食店”一案的判詞中有關“不能因小眾的口福而犧牲其他人擁有清新空氣的權利”之說,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當然,關於擁護臭豆腐和反對臭豆腐的人數比例,迄今尚未見到過可信的民意調查,因此也不可貿然斷定臭豆腐百分之百的屬於小眾市場。但是我們通常還是願意相信,“蘭茞蓀蕙之芳”基本上乃“眾人之所好”。這一點,其實是被當作常識來處理的。
嘴巴是食物進入人體的唯一正常的入口,鼻子和眼睛的參與,無非是為了增添進食的精彩,屬於友情出演。因此,“色香味俱全”也一直是對烹飪的基本評價標準。
口腔和鼻腔分屬兩個不同的感覺系統,作為主要的品嚐工具,味蕾在口腔裡對味覺的感受能力其實是很低的,低到只有鹹、甜、苦、辣、酸這五大基本味型,換言之,口腔無法感知臭味,臭味是鼻子的權利。一個正常的鼻子,憑藉鼻腔內潮溼而多脂的黃棕色組織、每個組織裡蘊藏著的一千萬個接受細胞、每個細胞射出的六至八條感覺纖毛,可以辨別四千種以上的氣味。不過,對於鼻子來說,食物中基本的臭味其實也只有一種,就是硫化物特有的氣味,系由大氣中的微生物釀成,也就是實驗室統稱的“臭雞蛋味”。
作為一種發酵食品,臭豆腐是豆腐在微生物作用下發生蛋白質分解後所產生的腐敗物質。有的時候,為了強化它的臭味並且加速發酵的過程,製造者還會加入腐壞的雞蛋。“魚餒而肉敗不食”,臭豆腐卻反其道而行之,不臭不食,“不臭不要錢”。
儘管微生物對人體的作用既損也益,氣味物質在化學上也只是些簡單的化合物,但是,它們能夠使我們產生最久遠的記憶和最豐富的當下感受,比如,芳香令人愉悅,惡臭令人厭惡。臭豆腐是臭的,所以令人厭惡。這個再自然不過。
除此之外,人類嗅覺的退化過程,其實也就是嗅覺被社會化、被訓練以及被教化的歷史。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香味不僅帶來生物上的愉悅,還代表了諸如優雅、健康以及禮貌等等概念,相反,臭味則體現著粗鄙、腐敗和不禮貌,是文明的禁忌。在一個文明社會中進食臭豆腐,能不罪加一等?
就是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