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風雨飄搖的長安城(第1/2 頁)
李賢薨於永淳二年,九月二十五。
仁德的儲君薨逝,可謂舉朝悲痛,長安的百姓自發戴孝,早晚向大明宮的方向叩拜嚎哭,為恩澤蒼生的太子送行,整個京師皆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下。
太子賢活著時,沒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得民心,現在他死了,倒是讓滿朝文武、宗室百官,見識到了什麼叫民心所向。
太子之亡不僅引起了民悲,更是引得了天災。自九月二十五起,連日大雨不斷,河南道黃河水位暴漲,多段大壩決口,淹河陽城等二十四城,六十餘萬百姓流離失所,一封封告急的文書向雪片一樣飛報長安。
長安城如今是流言四起,人們紛紛揣測太子的死因。若太子不是冤死的,何以引得黃河發水,這難道不是老天為太子叫屈嗎?
民間非議不斷,朝野也是議論紛紛,天后逼死了仁德的太子的論調一時甚囂塵上。
如此引得一些官員義憤填膺,但以前有上官儀,後有李伯瑤,他們知道不論天災還是人禍,都彈劾不動天后,遂自劾請辭。
辭官者,高達近千人,像司文郎中賀敳、司經大夫王真儒等人,都是清流儒士代表,手裡捧著孔子的牌位,在含元殿也是敢梗脖子的主,紛紛掛冠而去。他們的行為,已經屬於變相的逼宮了。
按照李治的脾氣,這些人該統統下獄,交有司問罪,就像當年清洗長孫無忌一黨一樣。但這次,他的反應卻反常的很,竟然下令辭官者任其自由,賜金賞銀,令有司備車馬送他們還鄉。
可皇帝不做聲,臣工們默默辭官,這種君不管,臣不任的情況,讓在東宮靈堂運氣的高智周怒不可遏,拄著柺棍便要去找皇帝理論,薛元超、裴炎等人是拉都拉不住,只能在後面跟著。
紫宸殿外
殿前的禁衛軍上前阻攔,口稱聖人口諭,不見任何臣工。
但上來火的高智周,哪裡顧得跟他們講理,抄起柺棍便敲當面的侍衛,打的他們是連連後退。
“老夫官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御史大夫,乃是當朝宰相,任何人都沒權力阻止我面聖。”
“抽刀?反了你們了,來衝老夫的脖子來,看看你們的刀硬,還是老夫的脖子硬。”
跟著來的薛元超等臣工,也皆面色不善的瞪著侍衛們,國家法典在上,敢加兵於宰相,他們也算是出息了。這可是觸犯了大夥的共同利益,自然同仇敵愾。
心有餘悸的諸侍衛面面相覷後,也都低頭退到了一旁。真傷了這些老頭子,就算有理也變得沒理了,滿朝文武的唾沫星子就得淹死他們。
“聖人,陛下,太子薨逝,黃河氾濫,官吏罷仕,你為何一言不法,躲在這方寸之間?”
“你在幹什麼?你難道不知國家需要你,天下的百姓需要你嗎?”
見沒有回聲,也看不到人,高智周更是怒在火中燒,高聲大呼:“李治,九郎,你難道要放棄祖宗百戰餘生打下的江山嗎?”
激動之餘,還要衝進殿去理論,薛元超和郭正一趕緊上前拉住了他。這可不敢,真衝進去了,衝撞了聖駕,那可是赤族之罪。
可高智周卻依舊盯著大殿高呼:“李治,你出來啊,出來告訴你的臣工,你是否已經放棄了這個國家!”
高智周這膽子,真不是一般的大,不僅直呼帝王名諱,更是點明罵皇帝是無道的昏君。大唐開國以來,那怕是諍臣魏徵,跟他比起來也只能算是“小炮”。
但也不奇怪,常州高氏世代書香門第,其父秘書學士高子長也是做了一輩子學問。
高智周早年進士及第,妥妥的科舉入仕,幾十年來在仕林積攢的威望,一點不比薛元超這讀書人的領袖差,他鬧起來,皇帝也得重視三分。
瞧,架不住高智周的硬磨,陰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