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4/5 頁)
親斷絕”,妻子也在1975年病逝了。
這時候的李開第,孤苦伶仃,只有張茂淵還常來照顧他。他後來回憶說:“沒有人敢來看我,惟有張小姐仍來看我。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但還轉不上念頭要結婚,人都老了。”陳怡真《到底是上海人》。
1979年,李開第獲*,在朋友們的撮合下,與張茂淵結婚。兩人同齡,都是78歲,是地地道道的“黃昏戀”。
改革開放以後,姑姑聯絡上了宋淇,給張愛玲寄去了第一封信。
堪稱傳奇的是,姑姑此時,仍舊住在愛玲走時的那個“卡爾登公寓”。
愛玲回信嘆道:“我真笨,也想找你們,卻找不到,沒想到你們還是在這個房子住。”
不過,姑侄倆此後的通訊並不頻繁,有時姑姑半年也收不到愛玲一封信。
1981年底,上海《文匯月刊》刊出張葆莘的文章《張愛玲傳奇》。這是大陸報刊1949年以後第一次出現張愛玲的名字。
弟弟張子靜看到了,欣喜莫名。
他們的父親張廷重,早就於1953年因肺病去世。解放前,張廷重幾乎把所有的家產敗光,和孫用蕃租住在江蘇路一間只有14平方米的房子裡,相依為命。
那時,張氏家族在青島還有一處房產是在張廷重的名下,解放後人民政府實行贖買政策,將房產收歸國有,每年發給張廷重一千多元定息。這樣,他晚年雖然夾著尾巴做人,但好歹不至於潦倒了。
孫用蕃在解放後為經濟條件所困,人也變勤快了,東奔西走地攬些活兒幹,以補家用。張廷重去世後,她靠著定息收入,還是活得下去的。
*爆發後,定息不再發了,可巧孫用蕃有個弟弟在東京,以前欠她的錢,這時候就隔三差五給她寄錢,這麼維持了下來。70年代中,她因患眼疾雙目失明,僱了一個小保姆伺候,於1986年去世。
張子靜一直未婚。解放後,在上海浦東當小學教師,先後換了幾所學校。後來他任教的小學升格為中學,他也就成了中學教師,1986年正式退休。退休後,就搬到江蘇路的14平方米小屋來住了。
因為張子靜和姑姑素無聯絡,所以姑姑和張愛玲通訊,他一直不知道。1983年,他透過香港和美國的朋友,才和姐姐取得聯絡。
他給姐姐寫信,附上了張葆莘的文章。後來,又寫信勸張愛玲回國來看看,張愛玲覆信說不會回去,只要能通訊就好。
此後有一段時間,張子靜再寫信去,就杳無迴音。原來,張愛玲在洛杉磯頻頻搬家,一直到1989年初,兩人才又聯絡上。
這一年,她在給弟弟的信中說:“傳說我發了財,又有一說是赤貧。其實我勉強夠過,等以後大陸再開放了些,你會知道這都是實話。沒能力幫你的忙,是真覺得慚愧,惟有祝安好。”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太平洋上的輝煌落幕(2)
她還是她,對弟弟仍是淡淡的,也不願有錢財上的牽扯。但是在同一年,她得知姑姑生病,又逢“多事之秋”,便急著想給姑姑匯錢,希望姑姑的日常生活不至受太大影響。顯然,她還是與姑姑親。
早在1982年時,張愛玲就有機會回國省親。那一年,北大著名學者樂黛雲在哈佛做訪問學者,偶然看到張愛玲的作品,大為讚賞,於是輾轉託人,想請張愛玲到北大做一次“私人訪問”。
張愛玲回信致謝,但表示並不想回國:“我的情形跟一般不同些,在大陸沒有什麼牽掛,所以不想回去看看。去過的地方太少,有機會也想到別處去……”
據說這裡所說的“別處”,就是歐洲。張愛玲平生所憾“去過的地方太少”,就是指她一直未能去歐洲看看。
張愛玲因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