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歸鄉(第1/2 頁)
車把式看樣子也是一個善談的人,看著袁銳問,也就直接說了起來。
“袁相公,沒有聽說什麼特別的,就是很多人都在猜新任巡察使是誰。”
“哦,這還能猜呢。”袁銳真有點好奇了。
“都是亂說,很多人都說是於公的人,所以都擔心。”
“大叔,怎麼說?”
“揚州是大夏百年來最安穩的州,要是真要實行新政,就怕有人不安分。”
“那倒是,揚州這邊百年以來還是很平穩的,百姓們也都安居樂業,都還賺了錢。”
“袁相公,還別說,真有個傳言,說百年前宋人南下的時候,皇家後人在揚州這裡埋下了好多寶藏,是留著北伐的,聽說現在很多人都在找呢。”
袁銳笑了,這個就有點離譜了,北宋末期,趙家子孫大部分被俘虜,還有少數幾個人被逼南下,別說帶著財寶,連自己吃飯的錢都沒有,這不是胡說是什麼。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北宋皇宮裡確實流出了不少的財寶,是被那些宮女、太監和潰兵帶著往南跑的,當然中間還有很多的百姓富戶。但是這些人一路逃命,一路生活,自己帶的那些東西逐漸散在民間了,大批次的財富可能性真不大。
說實話,對寶藏這樣的傳聞,袁銳是嗤之以鼻的,他的認知,北宋的財富其實是藏於民間的,官府財富真不多,但是老百姓有錢。朝廷年年對遼、金、西夏上供,哪裡還會有什麼餘錢,到最後,義軍幾乎都是自給自足的。
不過揚州有寶藏這樣的說法不稀奇,特別是近幾百年,揚州那可是中原最繁華的地方。不是說官府有錢,是商戶和百姓賺錢,他們商貿做的非常好。這裡是海貿進中原的第一個大城,不管是南洋的還是琉球的,甚至西洋的很多物品都從這裡流進中原各個地方。
“揚州這裡肯定有寶貝,不說別的,這幾百年,有多少商人來這邊。”
“袁相公,還有人說,就是因為揚州財寶太多了,海匪都盯上這裡了。”
“海匪?不可能吧,揚州這裡可是離海幾百裡呢,海匪怎麼過得來。”
“袁相公,他們很多商人都在說這事,不少大戶都在請人呢。”
袁銳一下子沉默了,看來歷史還是驚人的相似,在另外的時空,矮鬼人正是趁著中原混亂的時候開始過來的,整整困擾了沿海五百年之久。
難道歷史的程序不會隨著現實改變而改變嗎?
歷史在某個拐角出現了一點偏離,現在的時空不屬於他所熟知的任何一個朝代,趙宋之前的歷史還是按照正常軌道行進,但是在蒙古南下這個環節中出現了偏差。
蒙軍不但是殘酷殺戮漢人,將漢人貶稱跟奴隸相同的四等人,還強迫漢人改田地為草原,放牧牛羊,各地反抗不斷。面對此種狀況,蒙古開始更加血腥的鎮壓,越發激起了整個佔領區民眾的反抗情緒,包括契丹、回鶻、吐蕃、苗甚至一些小民族在內的百姓開始了抗爭。
在抗擊蒙古的鬥爭中,各地先後出現了多支比較出名的農民義軍,山西的楊家軍,江淮的劉家軍,安陽的岳家軍,還有淮南的韓家軍。
這些義軍自成體系,依靠當地民眾,不斷襲擊當地蒙古駐軍,在蒙古軍北返後,這些義軍也逐漸擴大所屬區域,建立地方的自治政權,徵收糧草物資,供應軍隊,安撫當地民眾。
這些義軍在抵抗中不約而同打出的旗號竟然都不是趙宋,一面大旗是漢字旗,一面旗幟為所屬義軍名稱旗,這些義軍對於轄區內的管轄非常有秩序,民眾生產生活井然有序。
特別是在蒙人回撤後,中原地區只剩下了七支義軍,上述四支義軍以外,還有建鄴的江陰軍、臨安的錢塘軍、荊州地區的楚軍,這幾支義軍佔據了中原地區近70%的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