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5 章 帝相(第2/6 頁)
而且你猜為什麼但凡這世上有大才之人統統都歸附了秦國?
因為不歸附秦國的賢才現在都已經沒了。
尉繚激動道:“承蒙大王抬愛,老臣願盡餘生之力效忠大王,竭智盡忠,矢志不渝。”
兩個時辰後,博士學宮。
尉繚看向圍繞在自己旁邊嘰嘰喳喳不停議事的博士們,冷著個臉看公文來表示自己的不開心。
我是說過要為你效忠,但也沒說這麼快就為你效忠啊。
……
第二日的大朝會上,嬴政坐在象徵著他天下共主的王座之上,志得意滿,連帶著殿中群臣都心情甚佳,這可是統一天下的大任務啊,即使是那些沒有什麼功績的臣子們也是對此引以為榮。
朝會接近尾聲時,嬴政突然開口道:“當年韓王納地獻璽,請求作為我們大秦的藩臣,結果不久後便背棄盟約,勾結趙魏兩國聯合起來反叛秦國,所以寡人才派兵去討伐他們,俘虜韓王,這才止住兵戈。”
“趙王曾經派出相國李牧來秦國商定盟約,表示誠心,想要和秦國結以為好,秦國這才歸還在秦當質子的趙太子,但不久後他們同樣背棄盟約,在太原之地進行反叛,所以寡人派兵去誅暴亂,俘虜趙王。趙公子嘉依舊賊心不死,試圖北上代地自立為王,幸虧內史姜珂料事如神,及時帶兵捉回趙公子嘉,故寡人舉兵而滅趙地。”
“再說那魏國……”
“楚王……”
“燕國更是過分,燕王昏亂,一邊派燕太子丹入秦示好,另一邊卻包藏禍心,陽奉陰違,屢次派兵同其它五國合縱,試圖反秦,因此寡人才興兵討伐,滅其國。”
“齊王用後勝計……”
按照嬴政的說法,六國明明已經約定好了要歸順秦國,卻還出爾反爾反叛秦國。是六國先動手的,他們是咎由自取,秦國出兵只是不得已而為之。
諸位大臣皆是人精,自然明白他的意思,紛紛開口讚揚嬴政的功績,一時之間殿中充滿此起彼伏的誇讚聲,就連平日裡那些最會倒人胃口的博士僕射們也都紛紛一起跟著歌頌嬴政的功德。
歷史上衛國的國君衛出公準備聘用孔子回衛國做官,子路知道這件事後便去詢問孔子:“衛君招攬先生您回衛國為政,你當官後準備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孔子斬釘截鐵道:“必也正名乎!”
孔子認為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
,這句道理是否有用世上眾人各說紛紜。
但嬴政卻認為以他如今的功績,大王這個名號已經配不上他了。燕喜是王,趙偃是王,韓安也是王,他不屑與這些平庸無能之輩混為一談,他要擁有一個能和自己功業相匹配的稱號。
“諸位愛卿,”嬴政開口,恭維聲瞬間全部都停止,殿內鴉雀無聲,嬴政看向諸位大臣,緩緩開口,說道:“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議帝號,相當於是嬴政給諸位大臣們留的家庭作業。
所以散了朝會,嬴政離開後,諸位大臣才剛走出殿外不遠,便都迫不及待地議論起這件事來,尤其是以淳于越,周青臣等人為首的那些博士們,雖然他們在某些事情上很迂腐,但學問的確淵博,典章諸事,皆有來源。
姜珂:學校現在在進行一場很重要的考試,但是我……我有標準答案。
於是姜珂今天下朝回家後沒寫家庭作業,準備明天抄答案。
到了第二日朝會時,各種說法眾說紛紜,什麼都有。
其中尤其以王綰,李斯等人口中的“泰皇”之稱呼聲最高。
眾人皆言道:“當年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等五帝所統治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